白条草蜥
爬行纲蜥蜴目草蜥属动物
白条草蜥(学名:Takydromus wolteri)是一种蜥蜴科草蜥属爬行纲,体型圆长而稍扁平,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2.5倍,头长为头宽的1.7倍,头长为头高的2倍。其体色变化较大,包括灰褐色、淡灰色、土黄色、棕灰杂或黑褐色,腹部为灰白色。白条草蜥善于攀草爬树,食性较广,以蛾类、蜘蛛、蜗牛、蝗虫类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该物种一般年产2窝卵,窝卵4-11枚,多栖息在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山坡、田地等处。白条草蜥分布于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白条草蜥体型圆长而稍扁平,头体长38-66(平均50.5)毫米;尾长45-130(平均94.52)毫米,平均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左右;头长9.5-16.0(平均11.2)毫米,头宽5.7-7.6(平均6.5)毫米,头高4.8-6.3(平均5.5)毫米,头长为头宽的1.7倍,头长为头高的2倍。
白条草蜥吻鳞宽大于高,正脊中间突出,并与鼻鳞、额鼻鳞相接;鼻孔开口在鼻鳞的后下缘,孔后下侧接后鼻鳞、第一上唇鳞,后鼻鳞较小,略呈三角形;颊鳞2枚,后鳞比前鳞宽大,而高度几乎相等;额鼻鳞单枚,多数前端圆钝,后端突出呈箭形;2枚前额鳞内缘相接,其前后缘多呈楔形突出,前额鳞的大小和形状与额鼻鳞相似;额鳞单枚,长大于宽,呈盾状六角形,前缘接于前额鳞,后缘与额顶鳞相接,两侧的外缘微凹并与第二、三眶上鳞相接;眶上鳞4枚,第一、四枚小,颗粒状,特别是第一枚很小,第二。三枚宽大,四枚联在一起近于菱形,其外缘与四枚上睫鳞相接(眼、睫鳞之间有小鳞),内缘与前额鳞、额鳞、额顶鳞、顶鳞相接;2枚额顶鳞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和前额鳞大小几乎相等,内缘相接;顶鳞长大于宽,内缘和额鳞相遇,前缘与第四(有的也与第三)眶上鳞、额顶鳞相接,2顶鳞为顶向鳞和枕鳞隔开;顶间鳞长大于宽,且前宽后窄;枕鳞较小,颗粒状;鳞平滑,较小,耳孔上前缘有1半月形长鳞;上唇鳞6-7枚,通常7枚,第五枚最大;下唇鳞5-6枚,多数6枚;颏鳞较大,没有后颏鳞;颔片4对,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前2对在中线相接,后2对被颈下细鳞分开。
白条草蜥背鳞较大,都有强棱,7-8行,7行者中间1行较小,8行者中间2行较小。腹鳞8行,平滑,仅外侧1或2行微起棱。体侧除腰部左右具4行较小棱鳞外,都是颗粒状鳞。肛鳞1片,大而平滑,两侧各有1片小鳞。鼠蹊窝1对。第四趾下瓣双行19-22对。尾鳞为强起棱的矩形大鳞,纵行成棱线,横行成环状。
白条草蜥体色变化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黄色、棕灰杂或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背侧从顶鳞后缘开始至尾部1/3-1/4处,有2条白色纵纹,每条由1行完整的鳞片和该行鳞片左右相邻的各半个鳞片所组成。体侧左右也各有1条较狭的白色纵纹,这两条白色纵纹分别起自两鼻孔后下缘,经颊鳞、上唇鳞相接线的上缘、眼下、耳孔下缘、肩关节上缘向后延伸,过体侧颗粒状鳞的下缘和腹侧棱鳞的上缘,穿越股关节,直达尾的1/4-1/5处,然后逐渐消隐。
栖息环境
白条草蜥多栖息在荒山灌丛,杂木林边缘、山坡、田地等处。
生活习性
白条草蜥善于攀草爬树,常在草或树上捕食、休息。不耐严寒,4月末出蛰,雄性出蛰比雌性和幼体早,出蛰时多见于草堆、枯枝落叶下。10月中下旬,温度降低,食物减少时入蛰。入蛰时成体较早,幼体较晚。出蛰至入蛰期间多次蜕皮。蜕皮方式为不完整破裂式蜕皮,蜕皮时是从四肢开始破裂;头部鳞片从枕部往前蜕落,躯干则自一侧先破裂(多为右侧),但背、腹和另一侧连在一起;四肢和尾基部蜕下的皮较完整,且多数和躯干蜕下的皮连在一起,蜕一次皮的时间一般为3-4天,蜕皮期间照常捕食
白条草蜥的食性较广,以蛾类蜘蛛目蜗牛、蝗虫类和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为食。当发现食物时昂头注视,然后猛扑咬住食物的近头端,连续咬数口,致死后将食物吞入。
分布范围
分布于朝鲜俄罗斯、中国。中国分布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安徽、江苏省江西省福建省等地。
繁殖方式
白条草蜥5月初到5月中旬开始繁殖。交配时,雄性咬住雌性的腰、腹部,一侧半阴茎插入泄殖腔内,交配时间可持续25-120分钟;5月末到6月中旬产卵,产前表现不安,并开始掘土,用头左右前后拱土,前肢往后扒土,产卵时,尾和躯体大部分缩人洞中,头贴地,后肢蹬土,产1枚卵稍歇1-2分钟,再产下一枚;一般产一窝卵需要14-30分钟,产完卵即扒土盖卵。一般年产2窝卵,少数可产斗窝,窝卵4-11枚。在孵化期中,卵径逐渐增大,卵重也增加。幼体通常拱裂卵壳钝端而出,头部先出壳,出壳后便能迅速爬行,出壳当天便有捕食和饮水行为。
所属亚种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截止到2008年,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白条草蜥的生活环境不断地缩小,种群数量也日渐减少,应加以保护。
保护级别
白条草蜥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形态特征.www.cgcep.com.2019-12-25
栖息环境.www.cgcep.com.2019-12-25
生活习性.www.cgcep.com.2019-12-25
分布范围.www.cgcep.com.2019-12-25
繁殖方式.www.cgcep.com.2019-12-25
所属亚种.www.cgcep.com.2019-12-25
种群现状.www.cgcep.com.2019-12-25
保护级别.www.cgcep.com.2019-12-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所属亚种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