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州志》是始修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统五年(一四三○年)间的县志记载,由于历史、战火等原因原版早已失传。
明朝后世自
康熙曾修订多次,为了抢救历史资料,备观省而垂鉴戒,最后由中共保德县委结合
乾隆版本以及民国初年版本进行参照修订,为保存的最新版本。
内容简介
《保德州志》 是始修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统五年(一四三○年)间的县志记载,是对明朝及明朝之前保德州县的历史变迁、人物风土、重大事件、地域文化等的县志记载,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因为战火、传承等原因,原版早已失传,后世多次重修和编撰,已难以窥其全貌,记载最为详细的是
清代康熙编撰的版本,最后中共县委曾结合清朝版本和民国初年编撰的作为参考,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为现存的最新版本。
(清)王秉滔总裁, 白君琳原辑, 殷梦高增订。(清朝康熙年间)
文章鉴赏
《保德州志》始修于明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到正统五年(一四三○年)间。《
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著录。早佚不传。
成化《
山西通志》《寰宇通志》《
大明一统志》等书,仅存引文三条。
重修于明弘治十八年(一五○五年)、
万历二十九年(一六○一年)、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未刻印)、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年,未刻印)、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三年,康熙五十三年成书)、
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凡八次。
这些志书,绝大部分早已散失,流传到今的仅是一些序和跋以及其它书籍中的著录和引文。
能够观全豹的仅见康熙四十九年《保德州志》系列。
康熙帝十一年,朝廷下令修天下郡国志,《保德州志》于次年由
知州张光岳主修,张凤羽、杨永芳、王恒等人纂成。因为许多内容选载入《
通志》中,故此志没有印行。
康熙三十七年,
本州岛贡士白君琳在王恒处得到原稿,删削订补,条分缕析,据事直书,纂成新的《保德州志》稿,这是一次私家修志。
康熙四十八年,朝廷修《一统舆地志》,征天下郡国图进呈。于是,由知州王克昌主修,监生殷梦高编纂,在白君琳志稿基础上,参考
万历四十二年州志,增删补遗,于四十九年春纂成全新的《保德州志》,并付梓印刷,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成书。习惯上把这部州志称作康熙四十九年本。
康熙四十九年本州志,发端于康熙十二年,历三十七年,多人修订,三易其稿,应该说是属上乘志书。原版存保德文庙内,一九三八年
日本侵略军火烧保德县城,此版也毁于兵火。刻本现存
中国国家图书馆,共一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一年九月,保德县长马蕃庶总裁,张念祖经理,铅字重印,每套五册。
北京市、
南京图书馆均有此藏书,本县仅存二套。一九八○年
保德县档案馆重印五○○套,流传本县。惟校对不严,差错较多)。
乾隆五十年,
知州王秉韬裁定,候知县姜廷铭参订,在
康熙四十九本基础上,采取续补之法,按编年顺序,将新增内容加在各个章节之后,共添三十九页,纂成续修本《保德州志》,习称乾隆本州志。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又将此本补刻一次,并收入时人黄步蟾的文章。这种版本现存
山西省、
上海市、
石家庄市图书馆。
以上是康熙四十九年本州志系列的流变脉络。
为了抢救历史资料,备观省而垂鉴戒。中共
保德县委、保德县人民政府决定重印《保德州志》一○○○册,并刻制光盘一○○○张。由中共保德县委常委、保德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高定存总理其事,责成中国地方志学会会员、副编审、原《保德县志》主编陈秉荣先生校点,并处理具体事宜。退休干部冯虎彪先生参与校对。
这次重印,以
乾隆本的
爱新觉罗·旻宁四年补刻本为底本,参考民国二十一年本和一九八○年本,标点断句,重新排印。排版时,保留原书竖排和夹注的格式,仅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因不敢冒昧,故未加新注。
在清理底样时,有字迹模糊不可识读的地方,有因避讳而铲掉字的空白。可推而偶得者,加( )表示,不可辨认者,用□代之。对实在不可识读的生冷怪字,原样保留,以供饱学之士研读。
整理翻印旧志,是一项科学性极强且又十分严肃细致的工作,这次校点重印,仅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由于校点者经验不足,水平有限,出现鲁鱼亥豕,甚至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错误,也属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兹保持历史文献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