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说
刘思说
——1967),原名刘梦弼,字思说,后以字代名。 1909年2月,刘思说优级师范毕业,初教数学,二年后改教文学。 1937年7月,刘思说从天津市回乡歇伏。
人物经历
刘思说 (1888 ——1967),原名刘梦弼,字思说,后以字代名。南和区西里村人。思说学识渊博,擅诗词文赋,通晓诸子百家。交往多学者名士,人称南和六君子之一。刘思说出身农民家庭,其家5世7人科举秀才,均为本县教员。父亲刘纶,秀才出身,49岁从事教育,对子女教育甚严,思说兄弟二人均受到良好教养。思说聪明好学,自幼随父授读五经四书,稍长从兄就学,始作八股文。15岁时八股废,改学义经策论。17岁应科举府县童子试,考中秀才。
1905年科举废,次年,刘思说考入天津新开北洋优级师范(大学)数理科学习,历学三年,学业常居同班之首。虽学理科,但酷爱文学。文学老师多为桐城派名人,吴辟江、李景濂等,对其甚为喜欢,影响极深。
1909年2月,刘思说优级师范毕业,初教数学,二年后改教文学。先后在永年中学、直隶清原高小、顺德中学(战前称十二中学)、丰润中学任教,历时9年。
1918年8月,省议员开始竞选,刘思说抱定为国效力的决心参加竞选,当选为直隶省议员。3年期满,弃政返教。1926年8月任教于邢台三女师,转邢台四师。
1931年5月,《南和县志》修志局成立,刘思说应聘任修志局局长兼主编,编修《南和县志》六卷八册。1932年4月完稿后,调南和区乡村师范任课兼校长。1933年在天津省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当教员,后转河北省工学院秘书处任文书股长。1937年7月,刘思说从天津市回乡歇伏。同年10月,日寇逐渐南侵,形势危及邢台市,刘只得忍悲含泪离家出走,携妻及一子一媳,从邢台奔山西洪洞。西渡黄河时,情不自已,写下了“连天烽火恶,落日水云深,重渡知何日,东望泪满襟”的诗句。不久就居渭南市,又有诗道:“国破家何在,山川走四方。此心常惴惴,前途更茫茫。子幼妻垂老,时危寇正狂。补牢时未晚,无地觅亡羊。”次年5月抵西安市,先后在陕西凤翔中学、甘肃天水国立五中、西安市第一中学等学校任教。授课之余,常把耳闻目睹之现状和感触写成诗篇。著有《度陇集》、《流亡录》、《韵语》、《徒劳篇》、《零沈》四册、《秦中集》两卷,记述了日军侵华以来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倾吐了惜国爱民、眷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抗战胜利后,刘思说在天水一中听到日寇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兴奋欲狂,即兴写了《有感楚项羽事》的诗篇:“信八非一宇,终因霹雳破空飞,当年意气今何有?落日苍凉失所归。应悔咸阳市三月火,遂教亭长一戍衣。江东父老虽怜汝,子弟别来信息稀。”当即变卖家财,收拾行装,携同一家老小欲返故里。行至临汾市,道路不通,困留多日。此时已囊空钱尽,进退不能,又举目无亲。万不得已,竟再渡黄河,重返天水市。沿途忍饥挨寒,无处可归,饱尝流浪之苦,遂写诗以纪事:“浪迹天涯无处所,卜居问舍忘西东。千间广厦庇寒士,想入非非笑杜公。”费时三月余,计程四千里,往返徒劳,费尽心机。幸有宝鸡国立高级学校所聘,复任教师工作,才得安身。此时写就《徒劳篇》一卷,计百余篇,收入《秦中集》。
全国解放以后,刘思说在1950年8月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原籍南和区,遂受聘邯郸第一中学教语文。刘受到党的教育,看到新中国蓬勃发展的景象,心情格外舒畅。他勤奋工作,认真教学,呕心沥血辅导青年教师,努力开展教学活动,在师生中享有很高威望。特别是看到一批批学生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走上教育岗位,更增加了欣慰之感,遂挥笔写了《归来集》一册,计二百余首。“悄立丛台看落晖,千红万紫斗芳菲。无言桃李成蹊日,风雨天涯唱子归。”充分抒发了对新生活无限热爱的情感。
1954年,刘思说被选为邯郸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年老退休回乡住闲。1967年病故于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