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字文开,号斯庵,出生于浙江鄞县,是
中原地区南明时期的文人、官吏。后因故流寓台湾,留下了台湾第一批书面的文学作品。沈光文在台湾的生活长达30多年,见证了台湾的历史变迁,并通过诗歌和散文记录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他的著作包括《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台湾赋》《流寓考》和《文开诗文集》,为研究台湾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沈光文因其在台湾的文化贡献,被称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并与
张煌言、
徐孚远并称为“东宁三子”。
明
弘光帝时期,沈光文在福王的小朝廷中担任
太常博士,并参与军务,升任工部郎。福王政权被清军摧毁后,沈光文投奔桂王,逐渐晋升为太仆少卿。
1649年,沈光文计划迁居
泉州市,但在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当时台湾处于荷兰统治之下,沈光文被迫在此定居。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沈光文受到欢迎,并获赠田宅。
郑经执政期间,沈光文因不满其政策而遭到迫害,一度化装为僧人避难。
沈光文在台湾致力于推广中华文化,成立了台湾第一个诗社“福台闲咏”,后更名为“东吟社”。他还编写了《台湾舆图考》等著作,记录了台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风俗。晚年,沈光文定居目加溜湾社,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帮助。
1688年,沈光文在台南善化去世,享年76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台湾各地建立了多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地点和设施,如光文里、光文路、光文陆桥等。此外,他还被尊称为“台湾
孔子”,并在善化庆安宫等地受到祭祀。
沈光文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分别为舒氏、陈氏和温氏。他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早逝,另一个名为沈种。沈种在清
雍正年间获得了赐地,在他里雾社垦荒,成为当地的富豪。沈种及其后代在目加溜湾社一带定居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