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献中学
创立于1986年的公办中学
莆田市文献中学创办于1986年,取意于”继承莆田‘文献名邦’教育传统”。学校办学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成为城区普及初中教育的骨干学校。现与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合作。学校位于市区荔城大道、梅园路、石室路、筱塘路的交汇处的大溪片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总面积22671平方米(约3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640平方米。绿化面积7431平方米,覆盖率达33.6%。拥有有师生宿舍一座,标准教室36间,阅览室400平方米,藏书约2万册。科学楼内设有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还有300米6跑道的环形塑胶运动场,教学设施齐全。
校园介绍
位于市区中心龙桥街道北磨社区、大溪片区、鲤鱼山、山坡和山麓、下磨溪畔,在荔城大道、梅园路、石室路、筱塘路的交汇处,原为北磨村大溪自然村。是城厢区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骨干学校。
2004年,该校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普通初中示范学校”。又相继获得“省级绿化红旗单位”、“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培训基地。”
校歌
“鲤鱼山麓,绿树红墙,我们怀着远大的理想,相聚在美丽的校园。团结求实,严谨创新,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品学兼优,不息自强,我们要做民族复兴的桥梁,复兴的桥梁。
“下磨溪畔,书声琅琅,我们扬起青春的风帆;遨游在知识海洋。求知做事,共建发展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学好本领,造福梓桑,我们要做民族复兴的栋梁。
评注:此校歌创作于1998年,文献中学校长林伯钦作词,李向京谱曲。文献,其意取自“文献名邦”;
明代嘉靖十年(1531),莆田市知县王钜改“善俗坊”为“文献名邦”坊。
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竖“莆田文献”、“漳州市”二坊,
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将二坊改为“壶兰雄邑”坊与“文献名邦”坊。莆田成为文献名邦,究其根源之一乃是莆田千百年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的结果,文献中学取名“文献”之意可谓深远。
鲤鱼山,在石室山下,其山状如鲤鱼,白话文云:“鲤鱼跃龙门”,现鲤鱼山已被房屋所掩映。
磨溪,古称上溪,源自林葬坑,与木兰溪汇合,是市区唯一的内陆河蔡襄《丙申(1056)五月游兴化门上溪》诗云:“寻溪因过上溪游,雨后溪浑水乱流。”梓桑,又称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诗的原意是,见到了桑梓,引起了对父母的怀念。这里代指故乡。复兴,恢复过去的兴盛。栋梁,房屋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南史·王俭传》:“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气矣,终当任家国事。”栝,木名即桧,柏,树名,豫章,即香樟木。整首校歌追求情景交融,将美丽的莆田市自然景色和校园风光融入其中。并将“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校训与“求知做事,共建发展”的教育理念有机联系。展示了莆田学子读书的场面,勉励学子要勤奋读书,将来为家乡、为祖国,为民族作有用的栋梁之材。
据明莆田县志载,在嘉靖年间,莆田县城仍有一坊曰“善俗坊”。
嘉靖十年(1531年),莆田知县王钜为了推崇莆田的文化教育,改“善俗坊”为“文献名邦”牌坊。王钜此改功耶过耶??莆仙”人尚未细究。
只是从后来又有人竖“莆阳文献、漳州市”二坊一事上,似乎可窥见其中的一些隐微。让莆田市传统道德中成为今天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建设志》载:“古代,吾邑乡里有建碑坊礼制,一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为表功臣贤德之碑坊,意在树杆立样;四为表忠孝节义贞操之碑坊,意在约束道德行为;五为表先祖官价业绩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为表科举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励后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间曰:坊;二柱曰:阙;一杆曰:华表,即所称绰楔也。莆田市古代碑坊甚多,足见文献之昌盛。”
壶兰雄邑坊 文献名邦坊
两坊立于莆田县巷南路口处,为莆田县署设,民国末期毁,今不存。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建设志》载:“陈光大二年始置莆田县于延陵里。
明洪武三年(1370),莆田县衙自右厢迁至东北广节营旧址。东大门左右有‘申明’、‘旌善’两亭,俱东向路。南‘善俗坊’,北‘淳风坊’。嘉靖十年(1531),知县王矩改路南坊匾曰‘文献名邦’。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堂宇毁尽。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奉恩给币银重建如制。大门左为四厢馆总铺,右为榜谕房。重建坊曰:‘莆阳文献’、‘漳州市’。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为‘壶兰雄邑坊’、‘文献名邦坊’。清光绪十一年(1885),知县徐承禧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江春霖等重修。”
莆田市凤凰山公园重建,壶兰雄邑坊、‘文献名邦坊,弥补了遗憾。
在古代,碑坊不可随便更改。典籍《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九说:“善俗坊,旧在县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国朝宣德间(1426-1435年),县丞叶叔文重立,四方人久传诵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县卢俊,无故将扁移置偏街,而易以‘淳风’,似无意谓。窃谓受礼存羊,宜复旧观。”况且将扁移置偏街,也是多此一举,说明他并不明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莆田市知县徐执策在县治门口的县巷南北两端分别建竖“漳州市”和“莆阳文献”两座木坊牌匾;
万历十六年(1588年),知县孙继有改题曰“壶兰雄邑”、“文献名邦”。23年间,题词内容不一样。“莆田‘文献名邦’之美誉也因此得名。”
二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合乎明代莆田抗倭斗争实际,既突出了莆田英雄城的伟大形象,又加深了莆田“文献名邦”的内涵。试想,若是在倭寇屠刀下,兴化府城——莆田沦为倭寇或海盗的殖民主义据点,福建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那么,“文献名邦”还有什么历史价值?
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莆田市“文献名邦”就要讲一讲历史上海市防建设,特别是明代莆田海防建设和抗倭斗争,讲一讲莆田民俗“五日岁”的来历。在《莆田“五日岁”与抗倭斗争》中说:“‘五日岁’始于1563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倭寇集中6000精锐,连攻兴化府城,农历十一月九日,兴化府城沦陷。倭寇盘踞达60天,于次年正月廿九弃城东逃。二月初一,逃难者陆续回城,和城内幸存者一道庆祝府城的收复。初二,各自到亲友家探望,然后于初四补行度岁。
以后,因为农历二月正值春耕生产大忙,‘补行度岁’纪念活动放在正月进行。就这样,五日岁在莆田市世代相沿,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莆田人祖祖辈辈对青少年进行抗击倭寇斗争优良传统的教育活动。”(《福建史志》2008年第一期)民俗是“活着”的历史文献。莆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大门户,是抗击东西方海盗一大战略要地,五日岁的活动有助于牢固树立家乡观念,在保卫家乡的斗争中再立新功。所以,壶兰雄邑是莆田文献名邦的集中体现。在我国,近来尽管不少地方标榜以“文献名邦”或“xx邹鲁”为自豪,但是,“壶兰雄邑”却是只有莆田市才拥有。
莆田古时读书成风,南宋状元黄公度学记》有云:“莆文物之邦,自常衮入闽后,延礼英俊,儒风大振,僻在南隅而习俗好尚,有东周齐鲁遗风。”促成了莆田“科名之盛,甲于闽中”之誉。
崇德,名邦的风范
莆田“文献名邦”除了以上所说的求真、向善等文化风景线外,还有一道文化风景线——道德风范的奇观。
莆田的道德风范奇观表现在它是由两个不同社会群体所开创的不同的道德风景线:
一条是由平民百姓与天奋斗改造自然所开创出气贯长虹的公而忘私道德风景线。这两条风景线虽然所表现的精神有所不同,但一样都是光照千秋。一条是由士大夫和文人学者以宁死不屈、刚正不阿和身殉职书写出来的名垂史风景线;其中唐著名诗人、福建省第一个状元徐寅以“臣宁无官,赋不可改”的凛然气节为唐朝文坛传为美谈;
南宋状元陈文龙是一个高唱“未闻烈士树降旗”坚持抗元到底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称赞他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并题词“一代同心文信国(文天祥);音沉蟋蟀科,此日御患除灾著灵桑梓,九原疾首贾平章(贾似道)”
明末清初的南京礼部尚书朱继祚坚持抗清,至死不屈,以身殉职,留下悲壮的一页,可与史可法相提并论;清末御史江春霖,对贪腐嫉恶如仇,抨击奸臣权贵,直声震朝野,仁人志士们用他们的高风亮节为莆田市文献名邦营造出光彩照人的道德风景线。由此,为莆田文献名邦树立了崇高的道德风范,不仅使莆田文献名邦以更富有崇德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而且将继续鼓励几百万兴化儿女为把莆田文献名邦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教学模式
学校遵循“团结、求实、严谨、创新”的校训和“求知、做事、共处、发展”的教育理念,倾心于敬业与专业抓师资,放眼于系统与实效抓德育,着手于教改与实验抓智育,立足于普及与提高抓体育,致力于廉洁与服务抓后勤,努力创建莆田第一流的初中学校乃至福建省初中示范学校。以良好校风促进建设、以良好教风带动学风改善的良性循环已正常运行。现已拥有全市初中校最佳的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领跑初中教育。
学校现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培训基地”,各教研组都承担教改课题的实验任务,着眼于培养兴趣,致力于指导学法,形成“有得、有用、有趣”的特色。教师参加大赛、发表论文,多获市级以上表彰。中考成绩列全市前茅,第二课堂活动也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都成绩优异。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学生2千多人,教工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拥有中、高级教师70人,本科学历47人,党员32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11人,为全市初中校之最。每年还会邀请莆田学院大四学生来担任一个月的实习教师。
学校荣誉
学校办学历史虽短但发展迅速,已成为市区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骨干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绿化红旗单位”、“市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区文明学校”等。福建省“初中示范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第十一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省“十五”期间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学校”、市“平安校园”、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以及莆田市普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优秀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007年1月1日,莆田文献中学分校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工奠基。自2005年3月18日,城厢区政府与欧氏投资集团签定合作办学合同,由欧氏投资集团出资4675万元建设文献中学分校。在市、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分校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014年中考我校考生上省一级达标高中学校364人,其中400分(投档分)以上66人;李佳智同学裸分423分(投档分438分),居全市第四名、全区第一名。本届毕业生考进莆田一中高一就读的学生中,李佳智、陈思硕、沈潇悍等三人在年段考试中,稳居前十名;陈思硕、李佳智参加英语学科全国奥赛分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学校办学水平广受赞誉,获得省普通初中示范校、省文明学校等众多荣誉。
2018年5月28日,入选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福建省首届文明校园”拟表彰名单。
教学设备
作为2007年市重点项目的分校建设工程占地54.5亩,按3000名在校生的规模设计,建有教学楼两幢,科技楼1幢,学生食堂两楼,综合办学楼1幢,最突出的别墅大厕所1幢,30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1个及相关配套设置,建筑总面积31444平方米。
一座崭新的、现代的、生态型的文献中学分校,将再次引人瞩目。这里既交通便利,又清幽雅静;这里花香阵阵,书声琅琅:这里名师如群星,桃李满天下,学校的办学优质资源将得到实质性扩大,办学各项将得到根本性改善,办学整体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校园介绍
校歌
教学模式
师资力量
学校荣誉
教学设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