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改之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于改之,女,1969年12月出生,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刑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副主编,华东政法大学日本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经济刑法。其中,对有组织犯罪、金融刑法、刑法与民法的关系等课题有独到研究。二十多年来,一直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刑法学(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外国刑法学等课程。
教育背景
1987.09——1991.07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
1993.09——1996.07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2002.09——2006.12武汉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马克昌教授
2008.04——2010.04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合作导师佐伯仁志教授
工作经历
1996年7月硕士毕业来山东大学法学院工作,历任助教(1996年9月)、讲师(1997年9月)、副教授(2002年9月)、教授(2007年9月),2009年6月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8月起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1月起,任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副主编,日本刑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
研究成果
(一)主要论文
1.
法域冲突的排除:立场、规则与适用——以刑法与民法两大法域冲突为中心,载《中国法学》2018年第4期;
2.
比例原则的刑法适用及其展开,载《现代法学》2018年第4期;
3.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载《光明日报》2018年5月25日第11版;
4.
自力实现债权行为的刑法教义学分析——以我国《刑法》第238条第3款的性质为基础,载《政治与法律》2017年第11期;
5.
刑法解释中平等原则的适用,载《比较法研究》2017年第5期;
6.
论警察防卫行为正当性的判断——以“庆安火车站警察枪击事件”为例的分析,载《法律科学》2016年第1期;
7.
刑事立法:在目的与手段之间——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中心,载《现代法学》2016年第2期;
8.
行贿犯罪最新立法研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9.
刑民交错案件的类型判断与程序创新,载《政法论坛》2016年3期;
10.
美国反恐立法评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11.
盗窃行为之行为客体新论——以法益论为判断路径的分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2.
儿童虐待的法律规制——以日本法为视角的分析,载《法律科学》2013年第3期;
13.
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分界——以美国法处理藐视法庭行为为范例的分析,载《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
14.
可罚的违法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刑法论丛》2007年第2期;
15.
共同侵权与共同犯罪的界限——从价值、目的到法律责任,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6.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机能,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
17.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体系地位及其在我国的适用,载《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8.
我国资格刑检讨及立法完善,载《刑法评论》2007年第1期;
19.
复性司法的理论及其引入与借鉴,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
20.
“恢复性司法理论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1.
多元化视角下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22.
我国当前刑事立法中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严重脱逸社会相当性理论之提倡,载《法学家》2007年第4期;
23.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若干问题探究,载《河北法学》2007年第8期;
24.
共同侵权与共同犯罪界限论——从本质到构成要件,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4期;
25.
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3期;
26.
单位累犯否定新论,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2期;
27.
刑法修正案(六)第10条之解读,载《和谐社会的刑法现实问题》2007年第9期;
28.
票据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9.
和谐与修复的正义,载《法治日报》2006年7月27日;
30.
我国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31.
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与借鉴,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1期;
32.
犯罪理论体系再探,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33.
新时代与犯罪理论体系的重构,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期;
34.
刑民冲突时的法律适用,载《法律适用》2005年第10期;
35.
抢回自己被行政机关查扣的财物该如何处理,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9期;
36.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37.
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及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
38.
马克昌:毕生致力于法学教学与研究的刑法学家,载《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2期;
39.
诉讼诈骗行为性质之认定,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
40.
金融诈骗罪争议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41.
我国关于有组织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完善,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5期;
42.
保险诈骗罪的司法认定,载《法律适用》2003年第1期;
43.
比较、反思与重塑:犯罪构成理论再探,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44.
外国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5.
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作为义务的条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第5期;
46.
金融诈骗罪立法评说,载《法学》2000年第3期;
47.
国际反洗钱立法及我国对洗钱犯罪的惩治,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3期;
48.
商业秘密的保护与刑事立法,载《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
49.
也论“先行行为”的范围,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50.
也谈抢劫罪的犯罪客体,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5期。
(二)主要著作
1.
刑法知识的更新与增长——西原春夫教授90华诞祝贺文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年6月版;
2.
刑法学(撰稿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版;
3.
刑法与民法的对话(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4.
.实体与程序——“打黑”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课题(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5.
刑民分界论(专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6.
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7.
恢复性司法——法理及其实践展开(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8.
刑法与道德的视界交融——西原春夫刑法理论研讨(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9.
中国刑法解释(撰稿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10.
刑法(撰稿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教社2007年8月版;
11.
刑法(副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2.
美国版权法(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科研项目
1.
“关系论视野中的刑民分界”,2007年司法部项目,主持人;
2.
“刑事犯罪与民事不法的分界”,2006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
3.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具体犯罪的刑法适用”,2003年山东大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主持人;
4.
“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2002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主要参与人。
5.
“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中的刑民矛盾及其排除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主持人。
主要奖励
1.
中国刑法解释,2006年10月获司法部第二界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一等奖
2.
全球化语境中的有组织犯罪,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3.
比较、反思与重塑:犯罪构成理论再探,2004年度获山东省法学会第8次优秀成果三等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研究领域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主要奖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