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十字架》(Das siebte Kreuz)是
德国作家
安娜·西格斯于193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讲述了在
法西斯主义德国的韦斯特霍芬集中营,党卫队为七个越狱的犯人准备了七个十字架,象征着他们的生命。然而,六个犯人为越狱事件付出了生命,而第七个十字架却一直空着,最终有一人成功逃脱了法西斯的追捕。这部作品阐释了反法西斯的政治及人性诉求,寓意德国人民一定能够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
西格斯(Anna Seghers,1900—1983)德国女小说家,原名内蒂·赖林(Netty Reiling)
海德堡大学博士。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928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
墨西哥等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1952年起历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安娜·西格斯的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创作于流亡墨西哥初期,这时正是希特勒
纳粹德国侵占了
欧洲十几个国家,并派了数百万大军进犯
苏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反动气焰十分嚣张的时候。这部小说的发表(先用英文发表)可以说是对
德国法西斯主义的一个沉重打击。纳粹统治时期,数以百万计的无辜人民被关进法西斯集中营,许多人惨遭杀害。
《第七个十字架》是安娜·西格斯最优秀的作品。小说以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德国为背景,描写某集中营里七个囚犯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打倒看守他们的
党卫军,逃出了集中营的故事。作者通过七个逃犯的不同经历,尤其是海斯勒的成功出逃,将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现实以及德国各个阶层的人,将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展示给世界,是一幅描绘德国现实的全景图。关于这部小说,
安娜·西格斯自己说:“我是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开始写《第七个十字架》的。有两三章曾发表在《
国际文学》杂志上。这部小说写于1937年,1939年在
苏联《国际文学》杂志连载,后因“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定而中断,1942年在美国出英文版,继之在
墨西哥出德文版,1944年拍成电影,1946年才终于在
德国同德国读者见面。这部被誉为“整个德国流亡文学惟一史诗般的小说”为安娜·西格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它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60年的历史检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中,尤其是在反
法西斯主义的文学中,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安娜·西格斯通过集中营7名逃亡者的故事。广泛、生动而紧凑地描绘了处于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在血腥的恐怖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海斯勒的逃亡成功,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抗和人民团结胜利的象征。《第七个十字架》是一部寓意深的反法西斯小说。它令人信服地说明凶残的法西斯势力并非不可战胜,共产党员是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中坚力量,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也埋藏着一种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七个十字架》整个故事发生在7天之内,作者以高度的艺术技巧刻划了紧张的7天,小说情节发展变化多端,人物心理刻划细致,象征性抒情意义深刻,所有这一切使小说构成了内在和谐的统一体。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海斯勒出逃经历的描写,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性本善"的笃定,和"民主终将战胜强权"的坚信。通过精炼明了的语言,严谨自然的行文结构把在纳粹统治时期
德国的社会情况以及德国人民的生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除了反法西斯精神,德国民众在纳粹统治下所表现出的光辉人性也值得读者去思考研究。通过背景及典型人物分析,研究逃亡故事中所展现的人性,并探究社会环境对人性发展所起的作用。作者采用多层次平行展开的艺术手法,犹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全书7章,分别描述了每天发生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一面是
法西斯主义统治者布下的天罗地网,追捕、捉拿、审讯、屠杀;另一面是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形无声的坚不可摧的反抗斗争。这些对比镜头的闪现,使作品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除结构方面外,作者还恰当运用了叙述、回忆、倒叙、独白、梦幻等意识流手法,使现实和历史交融在一起,过去和现在交错有致地出现。此外制造悬念的手法也使小说引人入胜。在这部小说中,西格斯除了生动紧凑的叙述和典型人物的刻划外,还怀着无限的爱描绘了莱茵区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因为这一带地方正是作者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