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制裁理论
程序性制裁理论
《程序性制裁理论》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官方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法律责任”、“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一系列新的法学概念,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权利救济为中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在学术上的开拓和创新,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有助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囤政法人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人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往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程序法祭础理论。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5),《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2008),《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2010),《删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法律人的思维疗式》(2008),《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
2004年11月,获得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十火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
图书目录
第一章程序性违法的性质与成因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三、程序性违法的性质
四、作为人权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五、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缺陷
六、“重实体、轻程序”的奖惩机制
七、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
八、对程序性制裁制度的观念抵触
九、结论
第二章程序性违法的实体制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杜培武案件的综合分析
三、行政纪律处分的效果
四、刑事追诉的可行性
五、附带民事诉讼法的作用
六、国家赔偿制度的局限性
七、对实体性制裁制度的若干评论
第三章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制裁的基本模式
四、程序法的独特制裁方式五、为什么要制裁程序性违法行为
六、为什么要选择宣告无效的制裁方式
七、程序性制裁的局限性
八、程序性制裁的未来
第四章程序性制裁之实证分析
一、引言
二、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
三、排除规则的个案分析
四、撤销原判、发回重审的个案考察
五、准许撤诉:一种新的程序性制裁方式?
六、从轻量刑:一种可行的程序性制裁方式?
七、确立程序性制裁制度的理论思路
第五章程序性裁判的基本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什么是程序性裁判
三、程序性裁判的实践形态
四、是否存在“审判之中的审判
五、检察官、律师和法官的主要分歧
六、“刑讯逼供”的双重法律意义
七、庭外供述笔录的非自愿性推定原则
八、程序性裁判的基本制度要素
九、程序性裁判与司法改革
第六章程序性辩护的兴起与困境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三、程序性辩护的性质
四、作为诉权行使方式的程序性辩护
五、程序性辩护的诉讼分布
六、程序性辩护的效果
七、程序性辩护的现实困境
第七章程序性上诉之初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程序性上诉的比较分析
三、对中国程序性上诉制度的反思
四、程序性上诉的基本理由
五、审判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
六、程序性上诉与审级制度
第八章程序性制裁理论的体系
一、程序性违法
二、程序性制裁
三、程序性裁判
四、程序性辩护
五、程序性上诉
六、程序性制裁理论的开放性
相关文献
一、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二、英文部分(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索引
……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