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是一部以程序性违法的法律后果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作者运用经验实证研究方法,对警察、检察官和法官违反刑事诉讼程序的成因以及官方治理程序性违法行为的主要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论。作者讨论了实体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论证了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正当性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的主要不足,并就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完善以及与程序性制裁有关的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制度的重构,提出了系统的理论设想。
《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提出并分析了“程序性违法”、“程序性制裁”、“程序性法律责任”、“程序性裁判”、“程序性辩护”、“程序性上诉”等一系列新的法学概念,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权利救济为中心的程序性制裁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第2版)》在学术上的开拓和创新,拓展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版图,有助于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的发展。
中囤政法人学学士(1989),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人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
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往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和
程序法祭础理论。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2004),《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2005),《看得见的正义》(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2008),《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2010),《删事诉讼的中国模式》(2008,2010),《法律人的思维疗式》(2008),《论法学研究方法》(2009),《比较刑事诉讼法》(2010)。
2004年11月,获得
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十火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0年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