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目标指明了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预期实现的目的和要求,是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审计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层。总体目标涉及被评价对象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随着审计委托人的需求变化,这一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和拓展。具体目标则是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为了达成总体目标,审计人员需要审核会计报表的各项内容并收集相应的审计证据。
审计目标的依据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明确规定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即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和公允性发表专业意见。具体而言,审计目标包括确认
财务报表是否依照适用的
深圳市会计条例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以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真实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审计目标的细分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
发生
此审计目标确保已记录的交易确有发生。例如,未实际发生的销售却被记录在销售日记账中,便违反了该目标。发生认定关注的是管理层是否存在虚增财务报表构成要素的行为。
完整性
该审计目标旨在核实已发生的交易是否已在账簿中记录。例如,实际发生的销售未在销售日记账和总账中登记,即违反了完整性目标。发生和完整性这两个目标分别侧重于防止
财务报表的高估和低估。
准确性
准确性目标要求已记录的交易金额应准确无误。例如,销售交易中出现商品数量、售价、账单计算等方面的错误,都违背了准确性目标。准确性与其他目标的区别在于,即使已记录的销售交易不应计入,但如果发票金额计算正确,仍会违反发生目标,而非准确性目标。
截止
截止目标确保临近
资产负债表日期的交易被正确地归入相应期间。例如,本期内的交易推迟至下一期间,或者下一期间的交易提前至本期,都会违反截止目标。
分类
分类目标要求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应分类正确。例如,将现货销售误记为赊销,或将出售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所得收入误记为营业收入,都是分类错误的表现,违反了分类目标。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
存在
存在目标确保记录的金额实际存在。例如,不存在的应收账款却被列入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即违反了存在性目标。
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目标确保资产归属被审计单位,负债为其合法义务。例如,将他人寄售的商品误记为被审计单位的存货,或者将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债务误记入账,都将违反相应的目标。
完整性
完整性目标要求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例如,实际存在的应收账款未被列入应收账款试算平衡表中,即违反了完整性目标。
计价和分摊
计价和分摊目标确保资产、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以正确的金额包含在
财务报表中,并且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妥善记录。
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
发生及权利和义务
该目标确保财务报表中仅包含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交易和事项。例如,复核董事会会议记录中是否有固定资产抵押的信息,向管理层确认固定资产是否被抵押,这些操作是为了验证列报的权利认定。
完整性
完整性目标确保应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事项均已包括。例如,检查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是否在财务报表中得到了充分披露,这是对列报的完整性认定的应用。
分类和可理解性
分类和可理解性目标要求财务信息被正确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明确易懂。例如,检查存货的主要类别是否已披露,是否将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列为流动负债,这些都是对列报的分类和可理解性的应用。
准确性和计价
准确性和计价目标确保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得以公正披露,且金额恰当。例如,检查
财务报表附注中是否对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恰当说明,这体现了对列报的准确性和计价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