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鵟
大嘴鵟
大嘴(学名:Rupornis magnirostris)是鹰科鵟属的一种猛禽,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地区。体型细小,特征为长尾𫛭和短翼。胸部和下体为棕白相间,尾巴上有灰色斑纹。眼睛主要为黄色,身体一般呈灰色,翅膀上有红色。叫声高亢刺耳。在筑巢期会表现出攻击性。主要以昆虫、有鳞目和细小的哺乳纲为食,也会吃细小的鸟类。
形态特征
大嘴𫛭体长约41厘米,翼展68-79厘米,体重250-300克。与鹰属的鸟类相比体型适中。该物种以其相对较长的尾巴和不成比例的小翼展而著称。生活在墨西哥亚种(griseicauda)虹膜白色,喙和腿是明亮的黄橙色。头部和上半身形成一个普通的灰褐色整体。上尾覆羽呈棕白色,带有粗糙的红褐色条纹。喉部呈白色,带有灰褐色条纹。深灰褐色的胸部通常有浅黄色的斑点和条纹。红褐色的腹部被白色大致遮挡。白色或肉桂色的大腿有赤褐色细条纹。苍白的尾下覆羽隐隐约约地点缀着栗色。尾巴有一个白色的尖端。黑褐色上体带有3-4条宽的浅灰色带。底面在浅灰色背景上显示3-5条窄暗带。下翅呈奶油色,有深褐色斑点。飞羽呈浅灰色,带有深色条纹。初级飞羽的内部和次级飞羽的外部显示出在飞行中清晰可见的红褐色斑块。
亚成鸟与成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具有棕色或琥珀色的眼睛和黄色的腿。灰褐色的头部和上体及脸颊处,尤其是眉间有淡黄色的条纹。头顶和颈背上有白色条纹。下体呈棕白色,胸部有粗粗的褐色条纹,腹部有红褐色条纹。尾巴与成鸟相似。成年羽毛在第一次换羽时呈现。
生活在墨西哥南部的鸟类表现出更灰暗的颜色。苍白的尾带被洗成红褐色。胸部经常出现赤褐色斑点。原色的赤褐色斑块更加鲜明。
分布范围
游荡(非繁殖地):美国
栖息环境
大嘴𫛭适应其分布范围内的几乎任何的栖息地,但树木过于繁茂的地区除外。平均海拔达3,000米。它们最喜欢出现于开放或半开放的地区,尤其是在潮湿的地区,例如大草原、灌木丛和林地边缘,有时也深入城市内部,直抵聚集区的中心。正如该物种的英文名字所示的“roadside hawk”(路边鹰),经常可以沿着道路、小径和轨道上观察到它们。
生活习性
留鸟,单独或成对生活,很容易观察到,因为它们栖息在低处寻找猎物。该物种通过从路边柱子等低处坠落下来捕猎。它们用自己强有力的爪子来按住和扣杀猎物。因为该物种不惧怕人类,所以它们会毫不犹豫地到镇中心筑巢,在那里有时很常见。大嘴𫛭主要以低速、直飞的方式移动,包括快速的翅膀拍动,但它们也可以利用上升的采暖散热器流,像秃鹫一样在圆形轨道上盘旋翱翔。
在繁殖期,大嘴𫛭在其区域附近并不特别谨慎。它们甚至相当嘈杂,最常见的叫声,是从高处发出的,是刺耳的“呜呜”声,在飞行中,可以听到持续的、相当快的,由一系列呻吟和笑声组成,随着音符的增加,音符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是一个“heh-heh-heh”或“keh heh heh heh”,和细纹黑啄木鸟的动静很相似。
大嘴𫛭是一种捕猎的多面手。它们捕食爬行纲以及昆虫、节肢动物门和小型哺乳纲,也以鱼为食,但很少以小型鸟类为食。
繁殖生长
大嘴𫛭的巢结构坚固,是由树枝搭建,内衬树叶。巢的直径约为46厘米,深度约为36厘米。每巢产1-2枚卵,卵壳透明并带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性单独进行。白天,雄性负责巢穴的食物供应。早成雏刚出生时,身上的绒毛很稀疏,眼睛是睁开的,但完全依赖父母喂食。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2019年,大嘴𫛭在全球的总量估计为500-5000万只成熟个体。趋势证明:该物种正在经历巨大的显著增长。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生长
物种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