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在
合阳县又叫“花馍”、“花馒头”,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
礼馍,也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艺术品。它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食用性,久负盛名。
该县村民普遍有精制细做面花的传统风俗,在
关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细、色彩鲜艳谐调、象征意义强等特色。面花艺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民俗内涵丰富,婚庆、做寿、满月、祭祀等民间活动都有相应的面花。
合阳县面花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合阳县贺俭村妇女中的能人巧手特别多,在她们的手中白面可捏制成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上百个品种,被当地人誉为“面花村”。因而在1998年
陕西省面花制作大赛中取得了
一等奖。
面花,既是平常难得吃上的节日食品,又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是农村群众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媒介。可食、可看、可玩、可用,在农耕时代它风靡
关中农村长久不衰。不过如今,现代节奏已开始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也不能不担心,民俗的沃土如果失去了,面花这种农耕时代的奇葩,是否也将面临衰败、消亡的危险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人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
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之后,面花的作用越来越多,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合阳面花以婚俗面花最为精美而丰富。闺女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鸟兽、
水蚤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
馄饨花馍。当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种样式的核核馍。在核核馍中,石榴、鱼和象征女性生殖器,鸡、
胡桃属和虎象征男性生殖器。岁时节日多送狮虎等样式的插花馍。这里提供的婚俗面花只是摄者在
洽川镇东王乡夏阳村和莘野村太姒故里所见所拍。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呈异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地区制作的面花偏于细腻,一个
大馒头上常常会插上六、七十以至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沟以东制作的面花个体大,染色明亮鲜艳,一个送
清明节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犷简洁则是徐水沟以北、
梁山县脚下面花的特点,突出特征,省去细部。合阳面花从外形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
浮雕,如过“
元宵节”的“娃娃馍”;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蔬菜作为表现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送
端午节用的“花花”(亦称“艾叶馍”)即属此类,第三类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甚至做到了几层高,十分壮观。这一类品种最多,结婚大喜之日娘嫁送女的“老虎馄饨”、祝寿的“寿糕”属此类。合阳面花设色浓艳,大红大绿,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面蒸熟后点染是一大关,既要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方为上乘之作。
现在只有根性文化还很浓郁的地方还有面花。而随着根性文化的衰败,面花这样的民间艺术奇葩随时面临消亡。它的保存是它生存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面若湿会霉掉,干了则会碎掉。但是,如果把面花造型用于花瓶、器皿上的
浮雕,民间的夸张、变形由此得到充分的展示,一定会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1984年,合阳面花随着“
渭南市地区民间艺术展览”赴
北京市展出,轰动京华;中国民间美术馆和
首都博物馆收藏了合阳面花;1991年,合阳面花应邀在“中国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展出八个系列的800多件作品,这是有史以来合阳面花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高手云集、精品荟萃一次展出。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面花展览每天都吸引着无数海内外的游客。面花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由过去的“吃”转为“看”,捏面花逐渐成了稀罕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