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洞石窟,位于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大行政村寺南自然村浦河石岩上,距
北石窟寺10公里,佛窟规模宏大,造像多,保存好,是古时闻名陕甘两省的“万佛洞”石窟。据史记载,此窟修建于
北魏,1958年新建
巴家咀水库时被淹。至今50多年仍沿旧俗,并另行选址恢复重建了部分建筑。
万佛洞虽被掩埋,但其水下遗址尚存,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古、历史艺术价值。2009年,
镇原县博物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重新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水下遗址登记保护。
概况
万佛洞石窟,位于
镇原县太平镇大塬行政村寺南自然村,1958年新建巴家咀水库时被淹,淹没前未留下任何记录资料。2009年,镇原县博物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重新进行调查,将其作为水下遗址登记保护。
文物价值
对于万佛洞石窟的考察研究,早在1993年4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张宝玺对其进行了实地探访,写成了《〈重修万佛洞碑记〉跋识》一文,并对探访经过进行了追忆。现将张宝玺研究员的文章予以刊载,作为目前唯一仅存的权威史料供大家学习和研究。题目为编者加。
《重修万佛洞碑记》跋识
万佛洞石窟位于
西峰区(今
庆阳市西峰区)西15公里蒲河川内,属巴家咀水库区,五十年代末已被水淹没,有关它的记载甚少(仅见于慕少棠《重修镇原县志》卷三、十六、文云:“万佛寺,一名万佛洞,县东北七十里蒲河川,亦窍石为之者,金碧辉煌工费巨万。”末明始建时日。志录郭凤藻诗:“金碧辉煌处,残碑不记年”。可见寺内原有残碑。)。本碑是从陆为公先生那里抄得,陆公费尽心血收集地方资料,为有名的收藏家,文化大革命中历尽折磨,其图书、文稿尽皆被查抄,但本书还是幸免罹难被保存下来了。陆公生前对万佛洞石窟被水淹没甚为惋惜,得知我是从事石窟艺术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嘱托我尽可能的将石窟创建年代、内容、艺术价值等方面问题弄清楚,留存资料。
石窟已由原来的地上文物点,现在变成了难以看到的地下文物,肯定是有不少损坏之处,但它的文物价值仍然是存在的,变成了是大是小的问题了。好多问题竟成了谜,还是值得作一研讨。关心万佛洞石窟的人不在少数。碑记全文如下:
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十九日,从来佛之功德,使名人亮其颖,不可殚述。所可述者,二谷之西,冢之东,平庆界有万佛洞。其祠枕
昆仑山脉,面泰岱,左控
岢岚县,右挟终南,德水呈祥,群山拱瑞,诚中土之福地,竺乾之胜概也。若夫时而鸟啼朝霞,时而炊烟雨,时而香花莹如月,时而玉树映覃花。何者?非佛国慈悲之景色与庄严之法界及其历诸刹,宛转层折,拾级而上,见其石宝咸豁,四楹高耸,内设佛像万宗,金花闪焯,宝色迷离,非复人间世,令人仰瞻之而思敬。
故每春仲望后四日(二月十九日),四方远近布散联络而来,朝礼者如归市,若男、若女、若士庶绅矜、若商贾贸易,日以万计。是天下有三大道场,兼此而四矣。
此万佛洞之所以名也,余与住僧如静善因询厥终始。盖谓大明
嘉靖(1522-1566年)时。
叶姓者祷佛获效,创建下层佛殿:白衣殿、三官殿、圣母殿、龙王殿各一座,故号叶家寺。形势湫溢,河每为患。延至
万历(1573-1620年)初,住僧明鉴、明知与真怀、真玉于上层创建阿弥陀佛殿、
弥勒佛殿、药王殿、
观音殿四座,而
万佛殿尚未之逮也。及万历四十载(1612年),真玉与知学如静竭诚善行,于爽处创
万佛洞一座、禅堂三所,又名万佛洞。
崇祯之十载(1637年),洪制台、曹总裁、赵总戎、左总戎路径其处,随喜而捐金资,以襄圣果,共已告竣。
后四载(1641年)鱼煌金死,绿林且螺集而蜂飞,十村十虚,本寺失守,而各像亦为之受损。既而满汉兵戈旁午,寺功沦野火荒烟者十余载。
幸
清代定鼎之五祀,真玉、如静归祠委曲兴复。幸遇总镇台南西平边陲,路出洞左,同老夫人布施,修金柱宝像。定秦晋,南征楚蜀,颁熏后,复虔心布施,幕佐南客住寺鸠修,遂结前愿,其各殿视前更炳焕一新矣。
要之,前后百五六十年来,明鉴、明知、如静之师祖也,创之于前,真玉、如静之师也,承之于后。如静则蒙请大人力,克继其志,克终其美,茹几许艰辛,以成不拔之浩功。余于时不揣鄙劣,叙其颠末,而愿敢寿之于石。
根据碑文记述,石窟创于明代,先称叶家寺,后称
万佛洞。
嘉靖(1522-1566年)建白衣殿、三官殿、圣母殿、龙王殿。
万历(1573-1620年)初建阿弥陀佛殿、弥勒殿、
观音殿。万历四十年(1612年)建万佛洞。前后累计共八座。这里所说的“殿”似乎可以理解为石窟,如果不是这样,理应别有木构佛殿建筑,可是我们看到的情况不是这样,除了石窟外是有一些小的山门、戏楼、钟楼,僧舍建筑,别无大的建筑。而主要雕塑像都安置在
四大石窟内,“殿”是对石窟的另一种称呼。明清以来将石窟称之为殿较为普遍,如将某某石窟常称为某某大佛殿。另有所说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各类神像常常安置在石洞或窑洞内,亦称之为殿。
再则,这里“殿”“洞”并用,主要洞窟
万佛洞就称为“洞”。这座
万佛洞肯定无疑是石窟,说明它是选择了崖岩间有利地形建造而成,而且是众“殿”“洞”之魁。这种以万佛洞为主体的关系在明代
万历四十年(1612年)才形成,延用至今。
关于石窟的性质,最初是佛道仙混杂,而后转入以佛教为主,阿弥陀佛、
弥勒菩萨、观音菩萨、万佛都是
佛教雕塑中最常见的题材,如阿弥陀殿,自然是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雕塑像为主尊,也可能配之内容相关的其他雕塑和壁画。
另外,有些有识之士认为万佛洞某些洞窟的创建年代绝非明代,远则
北朝,近则唐宋,明代不过是有较大规模的续建和重修而已。持这种看法者也不无道理,我国佛教艺术盛于
南北朝隋唐,绝大多数石窟始建于那时,
庆阳市地区北朝隋唐石窟就不在少数。可是碑文却没有那样记述,石库经淹没于水下,这就是一大疑团了。要想解开这个谜底只有留待考古清理使石窟内石刻
造像再现出来加以研究,即是明代文物也存在着极大价值,若存北朝隋唐文物其价值就更大了。要作这种考古清理实属不易,不过地下文物仍属国家保护之列,今后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如水库之干涸,作这种清理仍然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追 忆
1993年4月间回
西峰区探亲,与好友庆阳行署办公室主任郭俊俊专门走访了
万佛洞故址。由西峰经帅家堡,马家半坡进入巴家咀水库区,水库已干涸,可以行车。巧遇原居万佛洞附近的赵有壁先生,据他说万佛洞最最高层已没入淤泥下20余米,我们只远望了一下原来万佛洞的那个山头。回途中有走访了深知万佛洞情况的其兄赵哲壁先生。以下是赵有壁、赵哲壁的回忆。
万佛洞建于
黑河市川寺河滩西崖,寺崖的底层红砂岩层上,座西向东面临黑河,背依寺崖山。石窟及建筑有如下数座,由南向北依次为白骨塔,大山门、戏楼、小山门。进入寺院以后洞分上下两层。上层依次为弥勒洞、十八罗汉洞、木构钟楼、药王洞、观音洞、
玉皇洞、
万佛洞及倒座韦驮殿等五洞二楼殿。下层依次为木构三宵殿、三官洞、千佛洞、地藏菩萨洞、木构白衣观等三洞二殿。
十八罗汉洞。
药王洞,药王加二帅身。
玉皇洞,正壁
玉皇大帝、关帝等三身。侧壁六帅身(
关平、
周仓、大天王)。
万佛洞,是最大的洞,约10见方米(另一说是18见方米)。高 5 米。平顶,顶上
浮雕一朵大莲花。洞内有四柱,小八角形,柱粗一人抱不住。正壁(西壁)佛台上三身泥塑坐佛像,中佛像侧木制柱上泥塑二龙嬉珠。四壁皆分层泥塑模制小佛像,下层形大,上层渐小,号称万佛有余。本世纪三十年代
赤城县人刘师领徒弟万宝、银学重修庙宇时,将部分
塑像搬掉投入河中,雕像中的一部分是此时补雕的。窟内门前侧并列三通平石化缘碑立于三十年代。窟内原存大明
万历年间的木碑。洞为
明朝建,正对万佛洞窟门的是木构韦驮殿,称倒座韦驮殿,内塑其身。
三宵殿,内塑三宵娘娘、庆阳贾森林修。
千佛洞,形同
万佛洞、比万佛洞小一半。内立圆形四柱。正壁佛台泥塑三身坐佛像。门口塑土地、
城隍。
地藏菩萨洞,正壁为
地藏像及善掌、恶掌二童子。两侧壁为地狱像,侧壁小洞有燃佛灯。
白衣观,内一座像,倒座一龙王。
寺内主要文物尚有铁钟一口,毁于1958年,由生产队处罚赵哲壁时上交了生铁任务,这是赵经历过的。山门口石崖上镶嵌铁牌一块,上有铸文,1958年被破碎交了生铁。上文所说的清康熙三年《重修万佛洞记》在此处没有印象。或许就是这块铸文。
以上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情况。传说
石窟寺曾毁于1873年,清
同治年间回汉民族冲突之中。至本世纪三十年代那次重修
塑像是赵哲壁参加过的,并作过小工。
住持僧,从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有陈道、范道、张海清。(前两人姓名记不起了)。每冬由赵、魏两家在万佛洞前
黑河市上架
木桥,次年古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后洪水之前拆桥。某年曾试图架过一次板桥,不幸于庙会前一日被水冲毁。此后不再架板桥。
回忆与清碑比较起来,所述情况基本相符,唯三十年代重修时重塑了部分
造像及增加了几座建筑,一部分洞窟名称有所改变。但主要洞窟
万佛洞、观音洞、药王洞、圣母殿(三宵殿)名称未变。仅清碑中龙王殿不知所在。而忆文多了
玉皇洞、地藏菩萨洞、千佛洞,不知是改变名称还是新建。三十年代的重修不仅仅是重修万佛洞一窟,而是重修了所有洞窟,增新了
塑像。
清碑载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这个日子在佛教上是观音诞生日,是否是这样,碑文未记清。现在的庙会是农历三月二十八,传说是三宵娘娘生日,自万佛洞成为水库后,庙会搬到了原上
南原村张城。
赵哲壁、赵有壁先生处于黑河川有名望的家庭。原居与
万佛洞仅一河之隔。上学回家或耕作之余万佛洞是他们的去处。重修工程及每年庙会皆由他们父辈主持,深知万佛洞事务,其间一些事情是他们亲身参与的。现家居马家半坡前村,仍临近
黑河市,在半山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