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南京大学二级学院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起源于南京大学少年部。2006年4月,为纪念匡亚明老校长诞辰100周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作为南京大学、教育部教育改革和杰出人才培养的创新试点单位,匡亚明学院专注于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理科教育模式。
匡亚明学院的学生,在大一学年与大二学年进行通识教育和大理科基础教育,大三再最终确定方向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多次选择,逐步到位”,自主确定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大理科培养模式,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个集体奖项以及十余项个人奖项,在国内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院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每年约50%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本校的相关学科攻读研究生;40%以上的毕业生被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康奈尔、哥伦比亚芝加哥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巴黎高科等境外知名高校录取,出国深造。目前已有大量毕业生成为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精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历史沿革
1985年:少年部时期
1985年,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南京大学成立少年班,尝试少年英才的培养,并面向全国招生。少年大学生在少年部学习2年,不分文理和专业,三年级开始确定专业,分流到全校各院系学习。
1989年: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时期
1989年,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成立,89年强化部同时招收理科班和文科班,同年还招收了最后一届少年班学生。文科强化班在招收89一届学生后中断招生,理科通过推荐和选拔单独提前招生至今。强化部发展了一套“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大理科培养模式和“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学科分流机制。1993年,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成为国家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唯一的“多学科综合点(大理科试验班)。教改项目《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5年:文科强化班成立
1995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成立文科强化班,试行文史哲贯通的教学计划。95、96两个年级的文科强化班从文史哲三系大一选拔学生组班,97级文科强化班面向全省重点中学通过推荐和选拔考试招生。
1998年: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时期
1998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广强化部的办学模式,作为南京大学在教学改革方面迈出的新的重要的一步,南京大学组建了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的成立是培养跨世纪基础性人才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基础学科教育学院涵盖数理、化生、地科等各基础理科学科方向,全校七个国家理科基地(物理、化学、天文、生命科学、地质、地理、大理科)大气校内基地、材料系的一、二年级学生在基础学院内实施按照学科群组织基础教学,造成了一种有利于学科交叉的学术氛围,同时充分发挥了我校基础学科的整体优势,为新一代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同时在各相关院系的共同努力下,在大理科的平台上实施多种人才的分流培养,造就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群体。基础学科教育学院从97级学生开始实际实施,同年中文系文科强化班从96级起并入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
2006年至今:匡亚明学院时期
2006年4月,于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诞辰100周年之际,更名为匡亚明学院。
大文科(文科强化班)于2013年暂停招生。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办学理念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大理科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力图将中国高等教育的传统优点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结合,致力于在创新本科教育教学、通识教育、学生科技创新、国内外合作培养人才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较宽厚的业务基础,有较强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适应各学科之间日益渗透的发展趋势和应付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具体而言,匡亚明学院按照大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和应用文科(经济商学、法学、新闻)(于2013年开始暂停招生)的模式实施教学。学生入学后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方式逐步确定自身的学科方向。
院第一学年设置大平台通修课程,第一学年下学期逐步按模块加入核心课程,第三、四学年引入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早期科研训练。各个模块之间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替代或覆盖。学院鼓励学生选修多种学科的课程,以从事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
多年来,学院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在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基础学科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教学上,学院注重通识教育,重视扎实宽厚的学科基础,重视早期科学研究训练。几乎所有主干基础课均邀请各院系名师任教。为期一年的科学研究训练则由活跃在学科前沿的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杰出青年科学家亲自指导。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通过与国外各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外出访学交流的机会,同时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前来授课,开设讲座,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将来的国际化发展铺平道路。
学科体系
理科强化班本科学制四年,旨在培养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宽厚学科基础、突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注重早期科学研究训练。
在教育模式上,理科强化班秉持学院大理科教育模式之精神,将基础学科按学科群分为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四大类,设有数学、计算机、天文、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生物化学等八个学科方向。
理科强化班的学生入学后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的方式逐步确定自身的学科方向,大一学年与大二学年接受通识教育和大理科基础教育,大三学年再最终确定方向进行专业课的学习。
理科强化班学生评奖比例高于南京大学其他各院系,借阅图书享受研究生待遇,学院还配备了网络教学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同时,科学研究训练将与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一样受到重视,理科强化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研究课题、导师,在本科阶段接受初步科研训练。毕业后,有超过50%的学生被免试保送研究生,超过40%的学生被国外高校录取,出国深造。
由国家首批教学名师卢德馨教授领衔的大理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匡亚明学院开创的大理科培养模式在国内外均产生重要影响。匡亚明学院的创新办学模式、优秀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以及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材著作等,先后多次获国家级教育成果奖、江苏省特等奖等集体奖项与十多项个人奖项,在国内高校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如今知名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等,都在建立过程中大量借鉴了匡亚明学院改革的有益经验。
2001年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第293卷上,在有关北京大学教学改革的论述中,专门提到南京大学大理科教育:“北京大学在改进本科科学教学努力中极大地借鉴了另一所顶尖大学南京大学的教改经验,南京大学在1989年成立了强化部,给优秀学生在基础研究方面更深的基础,同时鼓励学科间的交叉和互相影响。”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匡亚明学院的前身)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献身基础科学事业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3年5月23日出版的《科学》第300卷上同时发表了我院4位毕业生许晓山、殷霜叶、程雪梅和王丛俊参与工作的3篇文章;2005年我院3位毕业生蒋辉、孙飞和管吉松在国际生命科学顶尖刊物《Cell》发表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学者自在该刊上自1980年以来未有论文发表的空白;2008年学院2位毕业生同时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同年1位毕业生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继续深造,1位学生拿到高盛集团提供给全球150名最优秀人才的“高盛全球领导者”奖学金。
近十年本科生成就
学术资源
为了给学生将来的科学研究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匡亚明学院鼓励本科生在大三、大四进入科研南京大学各领域专业研究团队,接受早期科研训练。在学院的支持下,学生们可自由选择课题组,在课题组内接受南京大学的顶尖教授的指导,触及相关领域的最前沿研究,同时,学院亦通过“国家基地基金”等对学生课题提供资金支持。
学术交流
匡亚明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教务处建设的良好国际交流平台,自2009年至今每年选送近50%的学生前往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英国社会政治学院、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交流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前来授课,开设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增进相互了解。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学生活动
匡亚明学院学生活动由匡亚明学院学生会与团委联合主持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学院特色学生活动如下: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论坛
南京大学基础学科论坛由匡亚明学院主办,匡亚明学院学生会承办,是专门面向本科生的学术论坛,自1998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如今已经成为校内外广大本科生提供了交流学术思想,发表学术意见的平台。论坛已是国内高校知名学术品牌活动,并于2016年获年度全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优秀品牌活动金牌。
长三角高校荣誉学院青年交流峰会
长三角高校荣誉学院青年交流峰会(YouthSummitofHonorsCollegesinYangtzeRiverDelta)由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联合举办。峰会是四校荣誉学院学生交流学术和学生工作的重要活动,每年由各学校荣誉学院学生会轮流主办。
其他活动包括:
匡亚明学院迎新晚会
南京大屠杀“烛光祭”活动
留学生语伴主题交流活动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
大事记.大事记.2021-06-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科研成就
学术资源
学术交流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校园环境
校园活动
知名校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