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灾害
霜冻灾害
霜冻灾害是指由霜冻引起的农业灾害,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到0℃以下,导致农作物受损的农业气象灾害。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叫初霜冻,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叫终霜冻,它们对农作物影响都较大。
形成原因
霜冻灾害通常在春季或秋季末期发生,这是由于冷空气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表温度骤降到0°C以下,从而破坏了植物体的原生质,进而引起植物受损甚至死亡的现象。霜冻可分为白霜和黑霜两类。当霜冻条件形成时,若大气中水汽含量高且达到饱和状态,则水汽会直接凝结成冰晶并在植物表面上聚集,形成白色霜层,即白霜;而当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低未达饱和时,虽不会在植物表面形成白霜,但由于气温已经降低至0°C以下,因此植物仍会发生冻害,其枝叶在枯死后呈现黑色,这种现象被称为黑霜。
危害影响
霜冻灾害主要威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农作物死亡。在中国,根据不同的气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对霜冻的耐受性,将霜冻的程度划分为了四个等级。
参考资料
农业气象灾害——霜冻.农业气象灾害——霜冻.2024-10-31
霜冻.中国气象局.2024-10-31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危害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