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清真寺
1380年在秦皇岛市建造的清真寺
山海关区清真寺是河北省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古城西门外护城河畔,山海关清真寺总面积为3952多平方米,整体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寺中有礼拜殿、讲经堂、沐浴室、殡仪室、山门、二门、井亭等。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清真寺,坐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古城西门外护城河畔,又称“西关清真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文革”期间的1970年,山海关制鞋厂占用一部分,1980年退还,1986年开始修缮。1998年5月,由于清真寺年久,木梁及橡、被虫啃咬多处腐烂,在山海关区政协原副主席常春恒的倡议下,在王保树、曹国明等众回族的支持下,依次筹款,重新翻盖了门楼和大殿。古蓝靛厂清真寺经过五年多的修建,于2003年开斋节竣工。曹国明书写了“清真寺”正门匾额。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水房碑记”重新树立于南侧。将清同治十年(1871)“建义学碑”树立于北侧。并将永乐五年(1407)五月十一日朱棣皇帝的上谕“护持”回教,严禁“慢侮欺凌”回民,“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之”石碑树立在寺内。
布局结构
据传:在修筑万里长城时,徐达大将军从甘肃榆林带来的回族兵较多,故有先建古清真寺,后筑长城之说。古蓝靛厂清真寺占地面积3952.8平方米。1986年开始修缮。维修后的清真寺,东西长78米,南北宽36米,总面积2808平方米。建筑布局大体分之三层,一层北侧九间沐浴室、南侧殡葬室两间。二层中间门楼,上刻匾额“清真古寺”,门南侧碑一座,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望日立。西为井亭(明代古井),西有三间讲堂,上主刻匾“风雨同舟”。东为寺阿訇办公室二间。第三层正殿,东西外长10米,南北宽14米,殿下面匾额有“纯则不已”,爱新觉罗·旻宁九年(1883)五月曹宽、曹祥沐立。“朝朝无穷”,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户部尚书哈元生立。“通合中”,清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大总兵沈阳市总理营务记名提督色巴图鲁左宝贵立。楹联为“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殿前有明清古松、古柏。
建筑特点
风格特点
为明代殿顶式砖木结构,正脊两端出檐曲缓,两侧各有角门一阁,二门为垂足式纯木结构,图案色彩绚丽,古朴典雅。礼拜殿坐西向东,为连卷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巍峨壮观。
主要建筑
寺分两进,大门为宫殿顶式建筑,正脊两端出檐深远曲缓,雄壮美观,正门两侧各有角门1个,院内为新建假山喷水花池;二门为垂足式木结构门楼,图案色彩绚丽,古朴雅致;礼拜大殿为明代卷帘式砖式结构,飞檐高翘,殿顶有四角攒伏亭,整体巍然壮观,因前悬挂明清两代名家所赠文言文匾额,中为“朝朝无穷”、右为“道合中庸”(左宝贵赠)左为“纯则不已”,两侧木柱楹联为“化人化物能化化,生天生地更生生”。
殿顶有四角攒天亭,前壁有阿拉伯帝国式拱门。殿前门额悬有明、清两代学者所书颂词的木匾。院内古木参天,枝叶繁茂。整体建筑庄严肃穆,既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伊斯兰建筑特色。明、清两代驻扎山海关区的穆斯林官兵都曾来此寺礼拜。清末穆斯林抗日名将左宝贵镇守山海关时亲书“道合中庸”4字,刻匾留念。该寺肇建600年间,几经战火兵与风雨剥蚀,却基本保持原状,现经人民政府两次拨款修,已焕然一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布局结构
建筑特点
风格特点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