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兴湖(Walchensee)是
德国最大的高山深水湖泊之一,位于
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中部,距离
慕尼黑约75公里。该湖面积达16.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达到192.3米,是德国最深的湖泊之一。
瓦尔兴湖的名字源于中古高地德语,意为“陌生人”。这个名字可能源自于古代
巴伐利亚州人对南边罗马人的称呼。另一种说法认为,瓦尔兴湖的名字来自于拉丁语“Lacus vallensis”,意为“山谷中的湖”。自古以来,当地的居民就与瓦尔兴湖有着紧密的联系。直到18世纪,人们仍会将圣化的金币投进湖中最深的地方。历史上,瓦尔兴湖因其丰富的鱼类资源而受到重视。早在公元740年,
圣尼各老本笃会修道院和施莱霍夫修道院就开始宣称拥有瓦尔兴湖的所有权。这两个修道院一直持有该湖直至1803年的
世俗化时期。今天,瓦尔兴湖归属于
巴伐利亚州自由邦所有。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利用瓦尔兴湖与
科赫尔湖之间的高差发电,进行了多次潜水调查。1924年1月24日,瓦尔兴水电站开始运行,标志着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至少有两架飞机坠入瓦尔兴湖。1945年4月,
纳粹德国军队和帝国银行官员计划将一部分
德意志帝国银行的储备存放在瓦尔兴湖北端的一个隐蔽地点。随后,这些资产被埋藏在一个秘密位置。然而,当盟军在1945年6月6日接管这些资产时,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失踪,包括100根金条、全部的美元和
瑞士法郎。至今,对于这些财宝的存在及其下落仍然存在着争议。自20世纪50年代起,瓦尔兴湖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作为
慕尼黑和其他上
巴伐利亚州城市的一日游选择。
瓦尔兴湖位于一个构造
谷地内,属于巴伐利亚褶皱带的一部分,地质历史可以追溯至
三叠纪时期。湖底的极端深度是由这种构造形成的。西北海岸的岩石层陡峭地暴露出来,显示了岩层的垂直排列。湖的形成表明它可能是
德国最古老的湖泊之一。冰河时代,伊萨尔-洛伊斯查克冰川对该地区的地貌产生了显著影响,从而塑造了瓦尔兴湖的形态。
瓦尔兴湖的周长大约为27公里,水量为1.3立方公里。杰钦河流经湖区东部,向东流经杰钦瑙峡谷进入
伊萨尔河。奥伯纳赫是流入湖区的最大天然水源,从西南方向注入。加上人工引水工程,湖区的集水区总面积达到了780平方公里。瓦尔兴湖海拔802米,周围环绕着森林覆盖的山脉。西北侧是海佐格斯坦恩峰和海姆加滕峰,分别高达1,731米和1,790米。西侧是埃申拉因峡谷,南侧是西梅茨贝格山,海拔1,836米,它是埃斯特山脉的终点。南侧的阿尔塔切尔霍夫山将瓦尔兴湖与伊萨尔河谷隔开。东侧是杰钦瑙,这是一个向伦格里斯延伸的狭长山谷。东北侧是班迪肯特墙,稍远处是乔赫贝格山,海拔1,565米,构成了山谷的尽头。海佐格斯坦恩和乔赫贝格之间的小凯塞贝格山实际上分开了瓦尔兴湖和科赫尔湖,尽管它看起来像是两个更高山峰之间的
洼地。直接位于湖的西岸的是瓦尔兴湖镇,人口仅有大约600人。瓦尔兴湖镇隶属于科赫尔市,以及北部湖畔的小村庄乌弗尔德、西部湖畔的侏儒村和左岸的艾辛德尔阿姆瓦尔兴湖房屋。右岸的艾辛德尔阿姆奥伯纳赫房屋和南部湖畔的阿尔塔切尔房屋,以及马蒂斯、克里斯托弗和布雷特奥特农场、萨岑巴赫东岸的房屋和西南角的诺德纳赫房屋,均隶属于杰钦瑙市。在瓦尔兴湖镇和艾辛德尔之间,卡特森科普夫半岛深入湖中约2公里,形成了一个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半岛。侏儒村就坐落在这个半岛上。湖面呈朝北的三角形,南岸构成了一条长约6.9公里的基线,从艾辛德尔延伸至诺德纳赫,而从布雷特奥特到乌弗尔德的高度约为5公里。
瓦尔兴湖所在的山谷使其免受北方和东方的强风侵袭。南侧较低的山脉使得充足的阳光能够照射进来,因此瓦尔兴湖享有比预期更为温暖的气候。夏季,热空气在海佐格斯坦恩和乔赫贝格的南侧上升,形成强烈的热气流,通常吹向西南方向。当热气流携带饱和的空气团升至高空并与来自更北侧的
科赫尔湖的冷空气混合时,可能会引发特别猛烈的
雷暴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