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工经济
一种现代经济模式
零工经济指的是区别于传统“朝九晚五”,时间短、灵活的工作形式,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零工经济是共享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形式,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新型分配形式。零工经济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群体工作和经应用程序接洽的按需工作两种形式。“零工经济”这种新业态正席卷全球。数据显示,在美国和欧洲,有10%到15%的适龄工作人口通过打“零工”谋生,还有10%到15%的人把打“零工”作为主业之外的副业,实际参与人数超过1.6亿人。2021年,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在自由市场体系中,临时职位是常见的,企业组织与独立工作者签订短期合约,这样的产业生态被称为零工经济。零工经济的例子包括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临时或兼职的企业雇员。
概念
零工(gig)是英语中的俚语,意思是“特定时间的工作”,常用于音乐表演或舞台表演。在一般的产业中,零工经济的例子包括自由职业者,独立承包商,派遣工以及临时或兼职的企业雇员。相关的概念如斜杠青年、自由工作者、数位游牧民族等等,不同之处在于零工经济着重于描述这些工作所参与的经济圈。零工经济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有志者自主创业的主基调。
现状
2020年底,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的《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显示,“零工经济”正日渐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技术和设备都很欠缺。于是,政府和企业就从本地退休的技术工人或者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的工厂和科研机构中聘请工程师,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这些人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2019年,中国“零工经济”对GDP总增量的贡献度为10.43%,预计到2035年,这一比重将增至13.26%,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82%。
2020年底,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发布的《互联网时代零工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影响及其政策建议》显示,“零工经济”正日渐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的重要力量和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1年,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零工经济”从业者。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36年,“零工经济”从业者将达到4亿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而“2022中国零工经济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达到25.6%,零工需求将不断释放,到2036年或能达到4亿人左右。
2023年6月,据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这场始于今年5月初的罢工规模持续扩大,编剧们要求提升写作待遇,抵制因平台数据不透明与AI写作泛滥导致的创作“零工化”。此轮罢工由美国编剧协会(WGA)发起。截至发稿,已有多档谈话类节目停播,正在制作的漫威影业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内部人士预测,此次罢工短期内不会结束。
零工形式
传统打“零工”,采用的是“企业-员工”模式,企业提供职位,个人应聘岗位。说到底,个人依然是企业的一部分。“零工经济”则改变了这种模式,将之转化为“平台-个人”模式,平台提供用人需求,个人进行选择。这是对传统模式的升级,能在平台上发布需求的不止企业,也可以是个人。
广义上的灵活用工形式为雇佣组织以非标准雇佣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的用工安排,可以分为临时工、业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互联网平台用工、传统零工(非全日制用工、兼职、日结、自雇合作)、实习六种类型。狭义上的灵活用工形式则为互联网平台用工、传统零工(非全日制用工、兼职、日结、自雇合作)与实习。公开数据显示,43.05%的企业采用了狭义灵活用工形式,61.14%的企业采用了广义上灵活用工形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概念
现状
发展情况
零工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