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阎连科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7年第1期。该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原大地上的贫苦农民的生活境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通过塑造先爷这一人物形象,映射出作者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性格的反思和理性的思考。《年月日》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1997—2000)以及其他多个文学奖项,展现了阎连科作为中国最有实力和思想的作家之一的文学特质和格调。
《年月日》以千古旱天那一年起笔,讲述了在村人都去逃荒的时候,先爷独自留下来照看一棵勉强存活的玉米秧苗的故事。他克服了酷暑、干旱、饥荒、鼠患、狼群袭击等巨大困难,最终决定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肥料,默默地死在那棵玉米边上的土坑里。逃荒回来的人们发现这个老汉的时候,那棵玉米的无数根须都深深扎入他的每一块腐肉和尸骨,从他的肉体里吸收了养料。人们从那棵玉米收获了七颗饱满的玉米粒子。第二年,当人们又离乡背井去逃荒的时候,村子里就有七个强壮男人留了下来,保护着七颗新的玉米秧苗茁壮长大。
阎连科在创作《年月日》时,将情节和细节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之上。他提到,自己是1958年出生的,属狗,因此在小说中自然地加入了狗这一元素。阎连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他通过想象将这些经验推向一个新的方向,从而形成了小说中的情节。
先爷是《年月日》中的主人公,他在大旱之年所有人都举家逃离的时候,独自留下来照看一棵
玉蜀黍属秧苗。他坚毅无畏地与狼对峙,吃老鼠肉度日,最后以血肉之躯喂养玉蜀黍,为的是以粮种奉献给逃荒归来的村人们。先爷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悲剧感的壮美中让人动容。
《年月日》的主题思想包括生命智慧、生命历练、土地情结与社会文化以及农民意识的局限性反思。
阎连科通过先爷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对土地的深厚情结。同时,小说也反思了农民意识的局限性,揭示了中国农民“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意识和文化观念。
阎连科在《年月日》中运用了生动而逼真的细节描述,以及虚构化的处理风格。这些细节描述和虚构化的处理,使得小说的主题和要义得以深刻呈现,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寓言般的、历史神话意味的氛围和意境。
《年月日》首次发表于《收获》1997年第1期,后收录在
阎连科的小说集中。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8年
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
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他的创作分为四个系列和两部长篇,即:东京九流人物系列、瑶沟系列、和平军人系列和耙系列。两部长篇为《
日光流年》和《
坚硬如水》。阎连科的主要作品还包括《
情感狱》《
丁庄梦》《
受活》《风雅颂》《
四书》等长篇小说,以及《黄金洞》《
耙耧天歌》《
朝着东南走》等中、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曾先后获第一、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
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现供职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教授、驻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