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1603-1651),字极士,一字子尚,号云庄,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的易学思想家,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他曾被誉为“大易师云庄先生”,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其易学思想。程智的学术成就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可,被认为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一人。他的著作包括《易数定序》《蓍法定序》《中庸解》《准神》《一四二三参两说》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程智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称是伊川第十七代子孙。在他十九岁时,尚未识字。一天,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父母只是让我吃睡,那我和牲畜有什么区别呢。于是他决定探究生命的本质,离开家庭前往径山,拜一名异僧为师。在那里,他长时间没有听到师父说话,便登上山顶痛哭起来,从此时而唱歌时而欢笑,人们都认为他得了疯癫症。后来,他从静默中领悟到了一些东西,想要告别师父。师父告诉他明天会说法,让他早点来听。第二天,程智去了,发现师父已经在那里了,于是他拿起拐杖打师父,并大声喊道:“喂,可怜的家伙,你还活着吗?”师父惊愕地离开了座位。
学术生涯
程智下山后,阅读了大量的儒家书籍,他认为《论语》和《孟子》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三礼》则是形式化的器具,《大学》和《中庸》虽然接近真理,但仍然只是条目式的论述。当他看到《周易》时,感到欣喜若狂,认为这就是大道所在。他认为,佛教知道天地的根本在于无生,道教则强调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唯有儒家能够运用阴阳二气和八卦九宫的原理来进行推演,这是生生不息的大道。因此,他徒步前往河南中部,拜谒伏羲陵,然后回到苏州,在齐门外建造了一处住所,命名为“一中易顷”,并且在阳山也有一处讲堂。许多士大夫、隐士和乡绅都前来向他请教,尊称他为“大易师云庄先生”。
程智一生致力于讲学,即使到了晚年依然坚持授课。当他第一次下山时,师父想传授给他法衣和钵盂,但他拒绝了。后来师父想念他,派小和尚去邀请他回去,程智回答说:“我没有事情要见师父,如果师父想念我,可以来找我。”小和尚回去报告后,师父来了,与程智辩论了三天,最终师父请求成为程智的学生,接受了他的教导。
程智对于从未见过的书籍,总能辨别出来。有一次在道士那里观看符箓,他说某个符箓不会生效,道士对此表示怀疑,但经过验证确实是这样。程智解释说,符箓实际上是古代大篆字体的草书,大易连山中有召唤鬼神的方法,大禹就是用这种方法治理洪水,驱使众神灵。这些方法被收藏在名山中,鹤鸣山的张道陵得到了它们。画符必须要具备五行元素,如果不具备,那么这个符就不会生效。他还讲述了其他许多奇特的事情。
程智的著作还包括《守白论》上下篇,其中阐述了他对公孙龙子之学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白色应该是不掺杂任何颜色的纯白,这被称为“真白”。他还认为,天地的本质在于神,万物的存在取决于名称,天地本身并没有知识,只有通过神才能获得知识。他综合了佛教和道教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程智于顺治八年去世,享年五十岁,葬于阳山。当地居民请求巡抚允许他们祭祀程智,将其供奉在二程子祠内。程智只有一个儿子,居住在山区,生活十分贫困,他的遗著未能出版。到了乾隆年间,歙县的程晋芳还见到过他的作品。程晋芳在《正学论》中提到,像顾炎武、黄宗羲、陈确这样的学者都非常尊敬程智,认为他是自三代以来的第一人。
主要贡献
程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性阐释。他通过对《周易》的解读,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认为,天地的本质在于神,万物的存在取决于名称,天地本身并没有知识,只有通过神才能获得知识。他综合了佛教和道教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