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岗,原名槐梓沟,位于
潮州市枫溪区,在山边山北麓,南面紧挨山边山,北接李村、
白塔村,西临
潮安区凤塘镇浮岗村。村由官桥、渡头、桥头、土库内、溪尾五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村民都为
蔡姓,故有时又被称为“蔡厝”。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蔡氏先祖自银湖(今龙湖镇)放鸭群至此定居,时村外有一沟,岸植槐,梓林带,故村因此得名。1954年与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取3个村名一字命乡名),1977年夏拆出成3个大队,槐梓沟保留原名槐山岗
据《蔡氏家谱》记载,槐山岗村的太祖为文肃公,生于宋开禧二年丙寅,讳杭,字仲节,号久轩,福建
建宁府建阳县人,登
绍定己丑科
进士,历任王宫教授、晋宗正少卿,迁
工部侍郎,州龙图阁太学士。其生有三子,遭遇宋末之乱后,入粤来到
潮州市。二世祖仙峰公,隐于登隆都银湖(即今龙湖镇银湖乡)。明洪武年间,三世祖隐士公自银湖放养鸭母流徒至槐山岗,见此处溪流清澈,树木青翠,环境宜人,遂申报府县许可,在此创村繁衍。由于村中有小溪流自东而西经过,溪边两旁载满槐树、
木梓树,故起村名为“槐梓沟”。长房守朴公住槐梓沟及桥头,二房毅直公住官司寮桥,三房隐居公住溪墘尾。四世祖派下两房,学士公出创
潮阳区神仙里,三房清叟公居本乡,其支派也有分居潮阳竹山岭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槐梓沟被划入
潮安区凤塘。1954年公社化中,槐梓沟编入枫溪公社,与邻近的山边、福全岗李厝合并成立“槐山岗乡政府”。在公社党委发动下,村民开路造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977年,合并的三个村又拆分,槐梓沟保持“槐山岗”一名,成为槐山岗行政村。
槐梓沟为槐山岗主村落,位于上边山北麓,因其村中有一小溪自东而西经过,溪岸周围遍布槐树、
木梓树,便以此为名(当地惯称较小溪流为沟),名山(现山边山旧志作槐梓山)、名村。村中原有蔡、陈、周、詹、党五姓,现仅存一姓蔡。据传该村
蔡姓祖先自宋元更替时,从福建建龙府建阳县随宋帝君臣逃难来潮,后居龙湖镇银湖乡,至明洪武年间,创村始祖因放养鸭母流徙至此,见此间溪涧田园可以驻足,遂申报府县许可,标划地界、溪界,定溪地税,于此创村立业。
官僚桥,位于槐山岗村东面,村中一姓蔡,由槐梓沟分开为自然村落。《
海阳县志》大和都图说有地名曰:官廖桥,未列入村名中。或曰:有津梁为白塔乡(又名官廖)南行要道,以村名桥,后蔡姓在此创村,又以桥名村。又村中旧有“官廖古庙”,故村名又称“官僚桥”。
自
改革开放以来,槐山岗村在历届村委班子的带领下,已经从一个农业小村庄,变成一个以陶瓷为支柱产业的行政村,经济、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在经济上,槐山岗村围绕陶瓷制作,发展纸箱包装、花纸制作等上下游产业,形成了一整条陶瓷产业链,不仅找到了经济增长点,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在教育上,槐山岗村历来重视学校教育的发展,修建了“槐山岗小学”,并拨付专款设立小学奖学会,对每学期名列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还对村里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在村容村貌上,槐山岗村在周边村落中率先实行垃圾袋装化,成立清洁队和治安队,带领着村民奔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