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培正中学(简称:培正),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路,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
普通高中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培正创办于1889年,前身为培正书院,1893年更名为培正书孰,1904年更名为培正学堂,1912年更名为培正学校,1923年更名为东山培正小学,1928年更名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校,1953年更名为广州第七中学,1962年更名为侨光中学,1968年更名为人民一中,1969年更名为五十七中,1984年复名广州培正中学。
截至2021年8月12日,广州市培正中学占地近7万平方米,共有高中36个班,初中28个班,全校共有教师234人。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训为“至善至正”。
广州市培正中学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共有南粤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75人;其中现有和在读硕士研究生23人。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师共39人。
历史沿革
1889年,即阴历前清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冯君景谦、欧阳君康、余君德宽、廖君德山、李君济良筹办开课。
1889年,校名初名为“培正书院“,以月租四元半赁广州德政街一平房开学;是年有学生四十四人,专任教员二人,兼任教员五人,由冯景谦出任总理。
1890年,因地方狭小而改迁大塘街。同时,从内地及海外得捐款七百馀两,除全年开支外,尚有盈馀,又续向中外教友募捐,以图购地建校。
1892年,捐款略增,积馀稍丰,即以四百两购得珠光七约幢缆铺一间为校舍。
1893年,贷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书塾”,后得西印度教会刘福牧师之捐款,偿还债务。
1905年,清廷
废科举,改书塾为学堂。此时经济来源陷于绝境,遂告停办。
1906年,教友再度募得,得款三千馀元,赁
榨粉街房屋两间为校舍,定名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廖卓庵任所长,以培训师资,是时学生有五十人。
1907年,用款二万二千多元,购地东山兴建新校。
1908年,培正改隶两广浸信总会,新校舍竣工,是为“白课堂”。
1909年,加建“第一宿舍”,耗资太大,再陷困境。
1912年,民国成立,该校改名“培正学校”。
1915年,学生人数增加,“第一宿舍”继续向右扩建,负债累累,后由张立才、杨海峰、张新基等组成‘培正维持会’向教友募捐,暂解燃眉之急。
1916年,增办中学部。
1918年,学生人数倍增,临时盖搭葵棚为课室,且为纪念创校三十周年展开募捐。“王广昌寄宿舍”及“陈广庆纪念饭堂”先后建成。同时友校“培坤
女校”亦相继成立。
1922年, “培坤女校”改称“培正女校”。接管培道蒙校,改为“培正国民学校”。
1928年,该校获准立案,并改校名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
1929年,创校四十周年,校方决议建造“美洲华侨纪念堂”,在校庆时开幕。校友会改为‘培正同学会’。
1930年,改建“第一宿舍”为
大洋洲华侨纪念宿舍”。“南楼”、“北楼”教员宿舍落成,“西关培正分校”同年创立。
1933年,创办香港分校于九龙何文田。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
黄启明校长率员生迁到鹤山城,翌年开办澳门分校,租赁芦家花园为校址。
1942年夏,分别在粤北坪石、广西桂林设“培正培道联合中学”。
1950年6月,将原迁澳之“广州培正中学”易名为“
澳门培正中学。
1984年,复名广州市培正中学。
1994年首批评为
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
示范性高中等。
教育教学
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该校58个班,学生总数2594人,教职员211人。
硬件设施
校园具有20世纪初的校舍建筑,校门、美洲楼、图书馆、澳洲楼、王广昌楼、胡忠实验大楼、林炳炎教学大楼、金禧纪念亭等
广州市文物建筑,并设有各个自然学科的实验室,建有图书馆,以及天文台、电子阅览室、网络室、学术报告厅、能容纳1300人的大礼堂、多功能体艺综合楼、天然草地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标准游泳池等各类文化体育设施,还有能同时容纳一千多人进餐的广州市A级饭堂。
师资力量
南粤优秀教师(余慧文)1人,特级教师(戴东祥) 1人高级教师45人,中级教师75人,其中现有和在读硕士研究生23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师39人。有11位教师曾作为交流学者赴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新西兰、
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担任市、区各级教研会理事、特约教研员的骨干教师共38人。
教育成果
学生成绩
• 高考成绩
2015年广州市培正中学高考,重点本科上线190人,本A上线率79.00%;本科上线率93.88%,重本上线率33.98%。
2014年广州市培正中学高考,重点本科上线125人,本A上线371人,本B上线491人,本科上线率92%。重本达标率190%,其中理科重点班重本率达82%。
2013年广州市培正中学高考,上线率达100%,重点上线率理科达31%,本A上线率达70%,本科上线率达93%。
2012年广州市培正中学高考,上线率100%,本A上线率70.63%,本科上线率93.45%。
• 素质教育
该校曾连续四年荣获
越秀区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赛
特等奖、市一等奖;
广州市中学生运动会输送运动员
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07、08年广州市首届、第二届中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第一名;07年越秀区首届“和谐杯”中小学管乐艺术节一等奖;08、09年广州市第五届学校艺术节管乐类、舞蹈类一等奖等。
• 学科竞赛
该校开设竞赛培训课程小组、自然学科兴趣试验探索小组。该校
天文摄影小组的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该校的红蓝集邮协会,被评为全国首批、广州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
教师成绩
英语科、化学科、历史科等科组连年被评为
广州市优秀科组,化学科被评为
广东省优秀科组。
英语科科组:科组谭念群、汤雪、谢莹等老师分别上市一级的公开课。黄丹华老师参加了“广州市初中优质课”的评比,荣获
一等奖。英语科科长谭念群老师是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并从2000年9月至今历任广州市第10届,第11届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现任第12届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任期到2008年8月。聂青华和黄丹华两位年轻老师是广州市中小学、
中等职业学校第十三届特约教研员,她们的论文在在特约教研员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
二等奖。
化学科科组:在刘元文主任主持下,科组已承担并完成二个国家级科研课题,一个市特约教研员科研课题;科组自编有校本课程《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科组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种教学业务竞赛,冯桂明、尤枝亮、林志杰等老师获得优异成绩。
所获荣誉
广东省安全文明学校;广东省少年军校示范校。2012年度获得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
2020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网球特色学校”。
学校文化
校徽
广州培正在2009年重新拼校名,与港澳两地培正英文名称划一。此前,
香港特别行政区校方用英文拼出
广州市音,广州则拼出普通话音,而澳门则用葡文拼音(实际和香港一样) 。
校徽释义:
培正中学校徽创制于1916年,中间的书本图案承载着“至善至正”四个字的校训。红色的圆盘代表
太阳,每个方向有 七道光芒指向四方,代表火热的心。围着光芒的正方形,代表该校成员做事要有规范和原则或抱负,不能任意而行。而四条线亦可喻德、智、体、群四育。四线等长相连者,示四育并重。蓝色和四颗星星代表无垠的
宇宙,喻要放开怀抱,目光远大,要像星星那样自发光耀于长空。再向外面是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循圈而列。最外面的红色圆圈表示灵活处事,内里的正方形则代表做人的原则,外圆内方,教人们既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又需坚守原则,不可以随波逐流。
校旗歌
红蓝色旗常高飞起,因培正学校永不死,Ray Ray我培正培正,Ray Ray我培正培正,Ray Ray我培正,Ray Ray Ray!
《校旗歌》在培正同学聚会和外出比赛时作激励士气之用,相当于啦啦队歌。
校园风景
始建于1934年,1994年重修。飞檐碧瓦,典雅崇丽。门楼高7米,宽11.5米。正面额题“培正中学”,背面镌刻校训“至善至正”。顶部脊上兽饰为龙头鱼尾,寓意鲤鱼跃龙门。注意每个瓦铛都铸“培正”二字。
澳洲华侨捐资兴建的学生宿舍楼,1932年建成。红墙碧瓦,共三层及一地下室,原地下室是集体洗涤房。经重修,各房间内增设洗手间及盥洗室。
胡忠实验大楼落成于1992年,是
胡应湘先生为纪念其父胡忠先生,捐资330万港元,于白课堂原址上建成。一楼为化学实验室,二楼为生物实验室,三楼为物理实验室,四楼为电脑室,五楼为多媒体教师,天台为天文台,内有从紫金山天文台订造的150毫米折射望远镜。培正天文摄影组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1994年由广州市荣誉市民林秀棠先生捐资,以其父亲林炳炎先生命名,在古巴华侨纪念堂原址上建成。为学校主要教学大楼。一楼为“至善”、“至正”两个会议室,二楼以上为初、高中教室。每个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配有手提电脑。
1990年,毕业于1940年的社校友为纪念离校50周年而捐资修建。毕业25周年称“银禧”,毕业50周年称“金禧”,毕业60周年称“钻禧”,皆于校庆日举行隆重典礼仪式,银禧的仪式为银禧加冕,由当年任教的老师给学生戴上红蓝帽子;金禧、钻禧则分别为金禧祝寿和钻禧祝寿,由校长为老寿星挂上寿牌。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广州市培正中学官网.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