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稻棘缘蝽体长9-11毫米,茶褐色,密布黑褐色刻点。
浙江省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杂草根部过冬。以成虫和
若虫刺吸稻穗汁液,造成谷。
在
安徽省危害水稻的
椿象有十多种,主要由稻褐、稻黑蝽、稻绿蝽、
斑须蝽及稻棘缘蝽等。前4种属
半翅目,
缘蝽科;稻棘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其成虫和若虫主要在水稻抽穗后,刺吸嫩穗汁液,造成秕谷或蹩粒,也可危害叶片和
茎秆,还危害小麦、玉米、
豆类等。
体长11.5-13毫米。主要形态特征为:淡褐色,触角五节基部三节,颜色较浅。前胸背板侧缘黄白色,中央近前缘处有2个小黑点。小盾片长三角形。
前翅前缘黄白色。
体长9-11毫米,茶褐色,密布黑褐色刻点。前胸背板两侧各有一粗短角状刺向两侧伸出。
前翅革片外缘有一黄白色斑点。
稻褐蝽:成虫和
若虫主要刺吸水稻嫩穗汁液,造成秕谷、瘪粒、白穗,也危害茎叶,除此,还危害玉米、麦类,并能再多种
禾本科杂草上
寄生。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灌木、杂草、落叶或坟地、山坡等处过冬,6月间迁入稻田活动危害。成虫有假死性及趋光性。卵常才成单行或双行排列于
稻叶背面,少数产在叶鞘、
茎秆会穗上。若虫一般五龄,一龄若虫在原卵壳旁静伏,不取食,二龄若虫开始分散取食危害。阴天可整天在稻株上危害,晴天则以上午10点前及下午4点后危害较多,近中午及风雨较大时多静伏于稻茎基部或稻叶背面。一般,半山区比山区平原发生多,山脚稻田比平原稻田的发生多。
稻黑蝽:分布在
淮河以南。成虫和
若虫刺吸稻茎、叶及穗的汁液。被害处现黄斑,影响稻株生长发育或造成白穗。除水稻外还危害小麦、谷子、
甘蔗、玉米、
豆类等。在
江苏省、
浙江省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土壤、树皮裂缝等处过冬,6、7月间进入稻田危害。卵多产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或稻叶上,少数产在稻叶上。初孵化的若虫聚集在卵壳附近,二龄起分散在稻茎下部吸食汁液。三龄前的若虫生活在稻株下部,三龄后的若虫及成虫白天潜伏在稻茎下部近水面处取食,晚上和阴天到稻株上部危害。早播、早插、施肥多、长势好、叶色浓绿的田块发生多;丘陵、山区发生多。
稻绿蝽:发生于
河北省、
山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安徽省及南方各地区。成虫和
若虫吸食稻穗汁液,可造成瘪粒或秕谷,还危害谷子、麦、高粱、玉米、
豆类、棉、芝麻、
柑橘等多种植物。
浙江省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杂草根部过冬。早稻抽穗时飞到稻田危害,水稻黄熟后,又转移到花生、芝麻、豆类等作物上危害。卵产于稻叶上,每一卵块约有卵40-50粒,常排成二至六行。若虫共五龄,一龄若虫群集于卵壳附近不取食,第二龄起分散危害。
斑须蝽: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安徽发生普遍。斑须蝽食性很杂,寄主有稻、麦、玉米、高粱、棉、芝麻、豆类、烟草、蔬菜、果树及林木。危害水稻时,主要刺吸正在灌浆的稻穗,造成瘪粒和秕谷,对其他作物则主要危害幼嫩部分。一年发生二至三代,以成虫越冬。卵产在叶片或穗上,聚集成卵块。
若虫食性和成虫相同。
稻棘缘蝽:
安徽省各地发生普遍。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玉米、高粱、小麦、谷子、大豆、棉花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稻穗汁液,造成秕谷。被害稻上常有黑色小点。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年发生二代,以成虫在杂草上越冬。春季,越冬代成虫先危害麦穗,早稻抽穗时,在飞入稻田危害稻穗,并在稻穗和稻叶上产卵,卵散产。
药剂防治:当稻田里
稻蝽发生数量多,特别是水稻扬花期以后,蝽象转移到稻田危害时,应及时施药防治,一般每亩用90%
敌百虫75-100克加水60公斤喷洒,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