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洞村
客洞村
客洞村,位于大头岭圩(桂岭镇政府所在地)的西北部,分为“顶客洞”和“下客洞”二个自然村,顶客洞在西边,下客洞在东边,相距不远,又同饮一坑之水,现合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客洞村”。
客洞村已经被列为革命老区之一。
基本介绍
它东接双山,西与白塔镇相邻,南连东山岭,北倚群山,面积1.8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000多人,地势属于低山丘陵地带,环境清幽,山地土特产较多,有名的古山二号龙眼培育基地便坐落于此,水田极少,是缺粮之地。
为何村名叫“客洞”呢?
先说顶客洞,顶客洞村原名叫“新福围”,清代之前便有人在此垦殖,居住着黄、熊、邢三姓人家,人口不多,经济也较为落后,至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有蓝田都东泮村人王文彩夫妻迁来于此,开始来时,没有房屋可住,就暂住在一个比较宽阔的山洞里,以避风雨。此洞原名叫“侯溜洞”。王氏夫妻,诚恳待人,尊重原住三姓村民,认为先来者是主,慢来者是客,常以客人自居。后来,由于王氏夫妇勤耕力作,逐渐发展,山中土地较多,王氏产业渐广,又建有新屋大宅,黄、熊、邢三姓居民,见王氏发展迅速,自知不敌,便先后搬迁他乡,村中便只王氏一姓,子孙昌盛,为纪念原来居于山洞,山洞是他们创业的发祥地,又是客居之地,便改村名为“客洞”。
再说下客洞,下客洞村创于清代初年,是白塔镇的古沟村张姓金湖县邱氏迁来的,初来时,见这里四面小山环绕,中央有一开阔平地,站在中央,环视四周山岭,迂回曲折,而这片平地,像是大地生成的一个大洞穴,因此,取村名为“客洞”。村有“客洞古庙”,相传顶客洞有古庙曰“新福围古庙”,某一时期冒名“客洞古庙”,出现顶下客洞俩客洞古庙,后因改名后风水不顺遂恢复“新福围古庙”。新福围冒名附近客洞村名于二十世纪中期,因潮汕地区风俗“营阿娘”,揭东区西部地区十三乡共有游神活动原有客洞村而没有新福围。于是新福围干脆也称“客洞”与原客洞村参加十三乡游神活动。由于体现乡里和睦相处,下客洞默认村名被冒之举,久而久之附近乡村用个“顶”和“下”作俩乡里区别。
客洞村虽处于较为偏僻的地方,但并不落后,也曾出过一些较有名气的人,大革命时,也对中国革命作过不少贡献。
清代光绪五年(1899),顶客洞王姓家族,出了一个社会知名人士,名叫王建,他出生于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就聪明颖悟,胆识过人,在村中儿童中是佼佼者,父亲知其可以深造,便送到外地读书,时值戊戌变法之后,变法虽然失败,但废科举,办学堂之风已经兴起,王建猷得以在新型学堂读书,直至就读于燕京大学。毕业后,虽是中华民国,但政局动荡,他便回汕头市被聘为民强中学校长,为国育才。1924年秋,建猷年25岁,正是壮志方酬之时,乃投身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得军长蔡廷赏识,提为身边秘书。十九路军被解散后,王建猷便随蔡廷锴到西欧游历。著有《游西记》一书,后来定居香港特别行政区,担任香港《大众日报》经理。1976年逝世,《揭阳县志》有传。
大革命时期,潮汕地下党组织到处活动,建立革命根据地,客洞村地处山区,地势极好,又是国民党政府统治较为薄弱之处,故而古大存于1933年便派人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在村中培养了王亚恭等60多人参加游击队,在潮汕地区转战各地,在历次战争中,有王卢发等五位同志,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烈士英名永载揭阳史册。客洞也列为革命老区之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