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辇
陈大辇
陈大(1677-1724),字子京,清黄冈市(今新洲区)县人,为陈肇昌六子,康熙帝四十五年(1706年)进土,为民间盛传五子登科六口印典故其子之一。1722年,因战功升任台厦道
人物生平
陈大辇,师事名师陆陇其,大辇少随父兄游学,就学于问津书院,问津书院问津堂会课生,刻苦奋进。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乡试举人,四十五年(1706)中进土,四十七年(1708)任乡试同考官。因政绩突出,于康熙五十二至五十三年(1713-1714)两次获钦赐蟒服。授奉直大夫,任广西永安州知州,永安为瑶壮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民族矛盾相当突出,大辇到任后,伸张嫁娶丧葬之礼,民有冤,允许面诉,革除相互仇杀恶习。后奉命巡视泗城府,平其冤狱。旧俗官至,护卫甚多,少数民族人士进酒食必已先尝,以防鸩害。陈到任后不置警卫,饮食无所疑,深受当地士民信服,经朝廷考察政绩优异,升福建省盐运使,则关注政施行,并且清丈所辖盐田面积,使盐政大治。重建眉江书院于州署右。祀徽国公宋熹,题写“眉江书院”。前为大门3间,中为讲堂3间,后为宿舍3间,左右两廊舍各10间。在古田县建玉泉书院。
康熙帝六十年(1721),朱一贵以“反清复明”口号于台湾起事,因清朝驻台官署处理失当,朱军势力迅速攻下台南府城,并席卷台湾各地主要城镇。变乱肇生时,清廷临时命位于福建的陈大辇督造平底小船。完工后、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并以这些小船作为交通工具,率领水路两军反攻朱一贵成功。翌年,陈大辇因此战功被拔擢为福建省分巡台湾厦门道(前任:陶范,继任:吴昌祚),成为台厦两地最高主政。
因为事变刚过,各地残破不堪,他以安辑抚绥为施政重点,但另一方面,则与施世骠合作,继续肃清朱一贵残留的势力。时正值年荒,陈分路施粥,日食数千人,并开仓放粮,运粮至澎湖,救济灾民,百姓赖以活命者,数以万计。并议建城廓,裁番社花红搜山陋习。其中,因为身兼台湾学政,开办学堂,使番社子弟就学读书。例如于竹堑社(今新竹市新竹县)挑选番生(原住民学童),资质优秀者选为生(番佾生)。这些学童被训以官音,如果能能读四子书且习一经者,又荐为乐舞生。之后,并以这些学生为种子,再令其回社教习其余原住民学童。除此,陈大辇也重整海东书院,设立课士规程,加强培养人才。也因为他所建立的学院基础,让之后接任的吴昌祚蓝鼎元得以广设义学,扩大学院数量与规模。
陈大辇在台为官三年,固守边疆,勤政爱民,受民尊重,清雍正二年(1724)因公繁积劳,卒于台湾任所,出殡时,乡民讯皆至,每人持香一束,哭于阶下。清光绪黄州府志、今新洲区县志均有传。
人物评价
任广西永安知州。其地各少数民族杂处。到任后,民有冤案者准予面诉;革除民族间仇杀之习;申明嫁娶丧葬之礼;兴学课士,文教渐盛。后奉命巡视泗城府。旧俗官至,护卫甚多;少数民族首领进酒食时必先尝,以防鸩害。他到任时,不置警卫,饮食无所疑,得到少数民族首领的信服。提升为福建省盐运使,盐事安定。兼管福汀诸郡政事,荒年开仓赈饥;并折断疑案。后提任为台湾道,正值荒年,他发放仓粮,分十厂减价出;并运粮至澎湖救济灾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