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安
台湾安徽东至籍书法家
东至县马田人,字钟厂,晚年自号三石道人,磊翁。其父谢国恩系晚清贡元,通经史擅诗文。他7岁时开始描红学习书法,12岁已楚楚可观,16岁习六朝碑帖,后师从桐城市姚仲实研经学,长沙市陈朝爵攻文词。24岁供职于省城安庆市,并以壁巢大字蜚声皖江。
解放前
之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9年(1930)受国民党省整理委员会指派,改组成立秋浦县委员会,为成员,次年活动停止。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决心投笔救国,颠沛辗转于徽墨歙砚之乡,时主持中央日报东南办事处冯有真举办书画联展,被邀请参加、作品大受欢迎,求书者接踵而至。抗战胜利后返乡,整理田舍,再亲翰墨,并任马田乡乡长。
逃亡
至德解放,人民政权诞生之初,欲追究于他,乡人念他并非重罪,报信怂他出逃。他审时度势,一路惊魂,卖字度日,几经艰辛,1952年定住台北市。休整有年。
组建“中华书法学会”
后经同乡好友赵执中、马继先等多方资助,又重整笔砚,张罗碑帖,并与诸名家接席,方知自己年少气盛,所见之不广也,于是不辍恳习二十年如一日,期间曾于同道李超成、马寿华等共同发起组建“中华书法学会”,又以马绍文先生为龙头筹建“八俦书会”,积极推动台湾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维系同胞情谊。
谢宗安在公职之时,闲暇以书法会友,1975年退休之后,更是潜心钻研,创立“橄榄斋书会”,开馆授徒,学生中除国人外,还有不少韩国日本等中文书法爱好者,与这些国家书法斋会缔结友好,传艺联谊。数十年他从篆、隶及六朝书斋探逆入手,笔法以仰锋为主,取石鼓文之线条,汉石门颂之放纵与魏石门之错落参差熔为今日之行草,独辟蹊径,在书法界被誉为“谢体”。晚年又将汉分结体与魏楷方笔相结合,创立“汉魏合体书”(又称分隶合体),沉势劲拔,独出心裁。平时读书养气于临池之际,以气驭笔,以神夺形。他书法艺术的精深造诣,杰出成就,在东南亚都得到推崇和赞誉。作品捐赠欧洲、美洲、亚洲各博物馆或美术馆,超过百幅,在国内外参加联展或举办个展逾百次之多。
作品集
1985年11月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邀请他作八十回顾展,他将历年作品百余幅公之社会,“橄榄斋”学生因担心先生作品展后散失,故倡议出版《谢宗安书集》。1988年秋韩国韩中艺术联合会金在春会长访台,再三邀请他到汉城举办书展,后经中国驻韩国使馆转来正式邀请函,10月10日在汉城新闻中心展出160余件作品,因此受到极高礼遇,展后作品以《三石翁书集》出版发行。1990年首次回乡时,他不惧年高、不惧路遥、不惧集沉,将此两大书集题名赠东至县志办公室珍藏,县志办以大理石砚具一套回赠。
落叶归根
1993年夏,应北京市书法同仁邀请,谢宗安偕“中华书法学会”部分成员在京历史博物馆举行两岸书法联谊展,好评如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展览盛况。展览结束后,他回家乡探亲,途径安庆市,受到亲朋故友热情款待,席间谈及天柱山开发,想请谢老为名山留下墨宝,他当即应允,回台后以分隶合体写成《秋兴八首》寄上,1995年天柱山摩崖刻石落成,名其崖为“秋兴崖”,下建亭曰“秋兴亭”。
宗族同源,安乐故里,是他的精神认同和情感所系,他将当年的不悦放入时间的长河漂走淡忘,而将乡情乡音视为珍宝,视为美酒,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旅台人员可以回大陆时,他不顾高龄先后四次回东至县,在家乡、在省城举办画展,题写匾额。1992年应邀参观东至县一中,感慨颇多,回台后联络旅台港的东至同乡,捐资设立“东至一中旅台港奖学金基金会”,激励家乡学子拼搏进取。1994年回家乡,看到东至一中教学楼建设急需资金,又捐资1万美元。东至一中为感谢他的厚爱与支持,弘扬他钻研书法的坚毅精神,传颂他杰出的作品,建“谢宗安书法艺术陈列馆”,所藏之品全部出自谢老捐赠。
1997年,谢宗安在台北市逝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解放前
逃亡
组建“中华书法学会”
作品集
落叶归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