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理论是由会计师兼《金融世界》杂志编辑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在1946年提出的,他通过研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DJIA),发现了股价结构性型态反映了自然和谐之美。艾略特据此提出了相关市场分析理论,提炼出了市场的十三种型态(Pattern)。这些型态虽会在市场上重复出现,但出现的时间间隔及幅度大小并不具备规律性。
波动理论认为股票价格运动包含三种趋势:基本趋势、次级趋势和短期趋势。基本趋势是指股价广泛或全面性的上升或下降变动,通常持续一年或以上,股价总升(降)幅度超过20%,可分为多头市场和空头市场。次级趋势则是指与基本趋势相反的股价修正趋势,持续时间为3周至数月,幅度一般为基本趋势的1/3或2/3。短期趋势则反映了股价在几天内的变动情况,通常由3个或3个以上的短期趋势组成。
基本趋势包括多头市场和空头市场。多头市场是指股价不断创出新高的上涨趋势,而空头市场则是指股价不断创出新低的下跌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阶段和特征。
多头市场分为三个阶段:进货期、稳定上升期和兴奋期。在进货期,有远见的投资人察觉到
经济形势即将好转,开始逐步购入股票。稳定上升期伴随着企业盈利增长和公众关注,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兴奋期则表现为交易活跃,市场热情高涨,但同时风险也在累积。
空头市场也分为三个阶段:出货期、恐慌期和绝望期。出货期是由于投资者市场进入尾声,有远见的投资人开始减持股票。恐慌期则因市场情绪恶化,导致股价急剧下跌。绝望期则是市场极度低迷,但也是新的多头市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