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希张(1907年2月14日—2004年),男,字慕渠,出生于山东济南原
历城区的
董家街道江家庄,
中原地区科学家,
康有为的弟子,被誉为“民国第一神童”、“江神童”、“学贯中西”。曾任上海工业设计院总工程师。
江希张周岁开始识字,3周岁时,已认识800多字,并且能背诵父母教的100多首唐诗。4周岁时,江希张学会了写作诗文,童年时代便研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1916年(民国五年),江希张”的著作《四书白话解说》出版。同年,江希张针对
欧洲战事撰写《息战论》。次年,江希张被
北洋政府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在北京召见,并被聘请担任公府咨议。1919年(民国八年),江希张跟父亲在
济南市创办万国道德会。之后,江希张被
康有为收为弟子。12岁之后,江希张开始学习旨趣转向自然科学。1926年,江希张为“万国道德会”修订章程。次年(民国十六年),江希张进入
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毕业后他赴
澳大利亚任外交官,后因水土不服返回
中原地区。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江希张和妻子宋以莲迁居北京。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江希张只身去
南非谋生。抗战胜利后江希张返回中国,在上海就业被聘为工程师。1956年,因为新中国化工建设的急需,江希张被调往上海工业设计院任总工程师。1979年,江希张恢复工作后,先后完成中国国家安排的科研项目。2004年初春,江希张逝世,享年97岁。
江希张在中国各地做学术报告上百次;担任数十种专业书籍的编审和顾问;并在美、英、法、德、意等国家的化工、轻工专业刊物上发表不少论文。江希张在
济南市近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民国时期的传奇式人物,其被称为中国近代道德运动的始祖。
人物生平
神童诞生
1907年2月14日(
清代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二),江希张出生于山东济南原
历城区的
董家街道江家庄。江希张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父亲
江钟秀是一位私塾老师,母亲王崇孟上过私塾,后来还就读
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父母对他进行了有意识的培养。周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
1910年(清代
宣统二年),江希张3岁时,一次玩耍时凳子翻倒,他回应母亲的话展现出非凡的言语能力。母亲由此深感教育责任重大,协同丈夫从多方面精心呵护他的成长。之后,江钟秀时常带他游山玩水以增长见闻。3周岁时江希张已认识800多字,并且能背诵父母教的100多首
唐诗。
显露才华
1911年(清宣统三年),4岁的江希张在
趵突泉公园畔与一位年老官员对诗。面对官员的上联“钓鱼”,他从容对出“放鹰”,看到树叶上的蚂蚁又答出“救蚁”,令老者惊叹不已,随后老者将其推荐给
山东省提学使陈荣昌。陈荣昌次日找到江希张,在问及个人志愿时,他的回答令人震撼:“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荣昌认定他是奇才并上报
山东巡抚孙宝琦。孙宝琦召见江希张,出了包括算术在内的几道难题,他都对答如流,还对出了孙宝琦给出的上联“五大为天地君亲师”的下联“一生守仁义礼智信”,孙宝琦连声称赞其为“神童”。同年孙宝琦上报朝廷推荐江希张进宫担任皇帝伴读。江希张奉命进京面试结果很好,
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批准他担任此职。但时值中国革命浪潮澎湃,晚清朝廷摇摇欲坠,官员们无暇顾及此事,江希张的这个美差最终不了了之。4周岁时江希张学会了写作诗文,童年时代便研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出版著作
1913年(年民国二年),6岁的江希张被
北洋政府学部大臣唐春卿召见,让他读论语并作《立宪论》,他圆满应对并当场受到嘉奖。1916年(民国五年),作者署名为“九岁童子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出版,北洋政府大总统
黎元洪为其题词“
大同市先导”。1917年(民国六年),10岁的江希张被北洋政府代理大总统
冯国璋在北京召见,并被聘请担任公府咨议。江希张在7岁时还曾即兴作诗展现远大抱负:“铁路
轮船逾五洲,天叫小子再周游。佛老耶回同开化,鲁雨邹风满
地球。”9岁时江希张针对
欧洲战事撰写《息战论》,此书一版再版,受到美国学者
李佳白的高度赞誉。
编写书籍
1919年(民国八年),江希张跟父亲在
济南市创办万国道德会,共同制定《万国道德会筹备处宣言并章程》,并将章程修订为“以改建社会,缔造
刘大同,促世界进化,谋人群幸福,实行利民生,启民智,敦民德之计划为宗旨”。江希张在10岁前后还有《孔子发微》《道德经白话解说》等著作,《四书白话解说》丛书编著时耗费大量人力,其中一半工作量由他个人承担,此书还获得教育部审定和内务部嘉奖。
康有为看了此书后将他收为弟子,他和师兄
徐悲鸿同时住在康有为的
上海市寓所受教。
学业转型
12岁之后,江希张开始学习旨趣转向自然科学。
山东省督军兼省长
田中玉安排他去
泰安市新创办的
萃英中学接受现代教育。在萃英中学学习两年后,江希张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保送至
燕京大学(今
北京大学)前期的北京汇文大学预科。1926年,江希张为“万国道德会”修订章程,“明定本会以改建社会,缔造大同,促世界进化,谋人群幸福,实行利民生,启民智,敦民德之计划为宗旨。”
留学法国
1927年(民国十六年),20岁的江希张得到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进入
巴黎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受到法国师生赞扬。在法国留学生聚会上,他认识了女留学生宋以莲,两人经过三个月的亲密交往,于
巴黎结婚。宋以莲的父亲时任中华民国驻
澳大利亚总领事,江希张遵照岳父意见考上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深造,毕业后,江希张赴澳大利亚任外交官,后因水土不服于1931年春返回
中原地区。
回国定居
江希张和妻子宋以莲回国后定居
青岛市,依靠著作版权款项为生,宋以莲一度在
山东大学教授音乐课程。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江希张、宋以莲他们迁居北京,宋以莲做过私人钢琴教师,江希张致力于重写全套《四书白话解说》。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江希张完成《四书新编》的写作任务,两年内印行14版。
颠沛流离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江希张放弃《五经新编》写作计划,同宋以莲逃难到
广州市。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江希张只身去
南非谋生,曾在
约翰内斯堡利一家报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江希张回国,妻子宋以莲已病逝5年,在上海就业被聘为工程师。上世纪40年代末,他因工作劳累病倒,在医院结识主治医生郭毓环,1949年10月1日,他们举行婚礼。
贡献力量
江希张热爱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报刊上发表调研报告,建议利用中国资源取代进口原料保证生产,其建议被采纳。1956年,因为新中国化工建设的急需,江希张又被调往上海工业设计院任总工程师,从事科研及规划工作。江希张在虽经历“文革”劫难,腿部造成残疾,但1979年,江希张恢复工作后,不顾自身病残,先后完成中国国家安排的科研项目;在中国各地做学术报告上百次;担任数十种专业书籍的编审和顾问;还利用他通晓英、法、俄等外语的专长,及时提供国家需要的译文,并在美、英、法、德、意等国家的化工、轻工专业刊物上发表不少论文。
1985年,
山东省政协征集文史资料,相关人员拜访了江希张,见他“岁届耄耋之年,仍是耳聪目明,谈吐清晰,身体很魁梧,不驼背,反应机敏,记忆特好”,书案上尚有他“刚翻阅过的外国杂志”。
人物逝世
2004年初春,江希张逝世,享年97岁。
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
主要著作
个人生活
江希张从小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物评价
江希张具有出众的天资,幼年时在记忆和理解方面表现突出,2岁便显露出优势,3岁识众多汉字和背诵多首
唐诗,4岁能熟练吟诗作对,9岁时其参与编写的《四书白话解说》出版并引发广泛关注。他在学业上勤奋进取,留学
巴黎大学化学专业时成绩优良。返回
中原地区后,他致力于化工领域的工作,从对古籍的重新编写到全身心投入科研,勤奋刻苦,成为化工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习时报评)
1918年10月15日,《
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随感录(三十三)》,严厉批评了时年仅11岁的江希张。
鲁迅对江希张7岁便出版了《四书白话解说》,印行“上百万部”,不以为然。(鲁迅 评)
1985年时,江希张“岁届耄耋之年,仍是耳聪目明,谈吐清晰,身体很魁梧,不驼背,反应机敏,记忆特好”。(北京晚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