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坚(1922年——1991年4月13日),男,
山东省龙口市人,1938年参加
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新华出版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香港文汇报副社长。陈伯坚是《志愿军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
陈伯坚,1922年生,山东省龙口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区《大众报》编辑、记者、采访科科长,新华通讯社胶东支社记者,前线支社社长。
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十三、十四纵队九兵团报社和新华社支社、分社社长;新华社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三支社副社长、社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伯坚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新华社志愿军分社副社长、志愿军总分社编辑组长、朝鲜停战代表团开城记者团秘书、秘书处新闻组组长;1955年,入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学习;后任新华社驻开罗和
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国际新闻部编辑、东方组组长,国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兼机关党委书记,
新华社亚太总分社社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87年8月任香港文汇报副社长。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听着这首雄壮的《
志愿军战歌》,就会使人想起陈伯坚的身影。陈伯坚是这首战歌歌词的发现者和传播者。当时,他由新华总社派出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渡过
鸭绿江进入
朝鲜采访。他在一个炮兵连贴满了决心书的墙报上看到了指导员写的一首诗,表达了我国人民
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感情和决心,就抄了下来准备在报道中引用,并且同作者商量,建议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以增强读音脆度。他将这首诗引用在他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这篇文章上。
1950年11月26日,《
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篇通讯,将这首诗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引起国内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著名音乐家周巍峙,读了这首诗后赞不绝口,很快就谱出了曲。并将这首歌曲定名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这首雄赳赳、气昂昂的战歌就唱遍了全国城乡和全志愿军部队,成了鼓舞人心和斗志的战斗动员令。后来,总政治部在评选全军优秀歌曲时给这首歌曲评了
特等奖,并且根据陈伯坚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这个叫
麻扶摇的连指导员,发给了他奖状和奖金。从此,这首歌便回荡在朝鲜战场,响彻在神州大地。
陈伯坚是在战火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新闻战士。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新闻战线上辛勤工作,鞠躬尽。战争年代,陈伯坚经常深入连队、深入火线;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又活跃在朝鲜战场,不怕困难、不畏牺牲,热情报道我军官兵的英雄事迹;建国以后,他长期从事国际新闻的采编工作,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贡献良多。他到香港工作后,坚持党的方针政策,为开辟亚太地区的新闻事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