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谦
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
张履谦,男,1926年3月1日出生,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曾在军委通信部、通信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
1951年至1956年在军委通信部工程师室雷达组工作;1956年至1957年担任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对抗研究室主任;1957年至1958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至1959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收发设备研究室主任;1959年至1962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总体设计室主任;1962年至1965年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队副主任;1965年至1979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副所长;1979年至1985年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450工程办公室主任;1985年至1987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1987年至1993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1993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1926年3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黄花镇蛇嘴山的农民家庭。
1946年8月至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
工作经历
1951年8月至1956年1月,在军委通信部工程师室雷达组工作。
1956年1月至1957年1月,担任总参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电子对抗研究室主任。
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1月至1959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收发设备研究室主任。
1959年1月至1962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雷达总体设计室主任。
1962年1月至1965年1月,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三支队副主任。张履谦(9张)
1965年1月至1979年1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23所副所长。
1979年1月至1985年1月,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450工程办公室主任。
1985年1月至1987年1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87年1月至1993年1月,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
1993年1月至1999年1月,担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9年1月,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
服兵役经历
大学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工作,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处于决战阶段,他多次赴中朝边境调查我军雷达受干扰情况,研究解决抗干扰问题并取得较好实战效果。他还研制了多种电子侦察与干扰设备,为中国12年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撰写了有关雷达及电子对抗章节,为中国的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
1957年,他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开始献身航天事业的生涯。先从事弹道导弹无线电横偏校正仪的研究设计,不久即投入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研制工作,任主任设计师,研制了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当制导雷达在实战中受到电子干扰时,他参加了对策研究,为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做出了贡献。他是国防科研系统的标兵,聂荣臻元帅赞誉他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一位优秀的基层技术指挥员”,并受到提前晋衔、晋级的奖励。
1965年后,他领导完成了某导弹工程的C频段单脉冲引导雷达的研制,性能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还领导了S频段远程相控阵目标跟踪雷达的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为相控阵制导雷达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9年,任七机部450工程(地球同步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地面测控工程)办公室主任和总设计师,他克服诸多困难,研制成功微波统一测控设备和微波引导雷达,圆满地完成了中国试验通信卫星的定点测控任务,试验通信卫星及微波统一测控系统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微波引导雷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59年与夫人力伯畏结婚。
家庭生活
妻子力伯畏的家庭可谓是“三代御医”:爷爷曾是清代宫廷御医,父亲做过孙中山的医生,她也曾在中南海任保健组组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保健工作。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奉命到前线去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与同事采用快速变频等技术,排除了干扰。接着,在通信兵部建立了全军雷达干扰与抗干扰领导小组和电子对抗研究室,张履谦领导小组进行了部队抗干扰训练和福建体育会前线对台电子侦察,电子对抗研究室装配和研制了成套的设备,装备了部队。
1956年,参加国务院编制中原地区十二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世纪60年代,参加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红旗二号制导雷达,具有抗干扰性能,批量装备部队,成功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飞机。
20世纪70年代,进行反导系统雷达的总体设计,突破相控阵雷达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导弹精密跟踪雷达和卫星超远程引导雷达,任总设计师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攻克多副载波、多种调制、精密测角测速测距和遥控遥测技术,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参加十多种卫星的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完成研制和发射任务,参加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和探月工程的论证和顶层谋划,提出采用陆地建站、海洋出船、节点监控、中继卫星和国际兼容的测控网方案建议,参加测控设备的技术攻关,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参加中国国防专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和评审,进行信息传输的抗黑障研究。
人才培养
教育理念
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更进一步发展这个问题,张履谦认为,要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打好基础,进步才有希望,科研水平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才,关键是核心人才得稳定下来,把科研工作做深、做扎实;专业人才要钻研技艺,磨炼工匠精神;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业,还认为,传播科学知识是科研人员的责任,科研人员要多做科普工作,科普通俗,但不容易做,就像要写出好文章,首先必须自己要理解,理解程度如何则考验科研人员的功力。
张履谦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后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成熟了,就要付诸行动,不能赵括;有了行动和实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一定要坚持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亦“行必果”。
专业研究组建设
1956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通信部成立雷达干扰与抗干扰研究室,张履谦担任主任并在室内建立了侦察、干扰、分析、雷达抗干扰、通信抗干扰五个专业研究组,为中国电子对抗领域培养了技术领军人才。
讲座报告
2013年9月21日下午,国防科技前沿技术论坛在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会堂进行,张履谦到场并作了主题为《中国航天发展之路》的报告。
社会活动
任职经历
兼任嫦娥三号探测器月球着陆器独立评估委员会安全着陆独立评估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航天工程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论证评估委员会委员,探月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员,人民解放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荣誉顾问,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军工计量测试标准化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电子所微波成像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科工委电子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问,中国航空学会电子及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理事。
个人作品
主要论著
1,张里(笔名).雷达。北京鸭首钢篮球俱乐部人民邮电出版社,1964
2,张履谦。雷达技术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七机部技术工作通讯。北京:七机部,1978
3,张履谦。现代航天电子技术。中国电子学会1987年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子学会,1987
4,张履谦。载人航天空间站的跟踪、测控与通信。载人航天与空间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1988
5,张履谦等。关于提高中国应用卫星研制水平的研究报告。北京:国防科工委,1991
6,2010年元旦写下“大江东去奔腾急,黄昏日照争朝夕”的书法作品。
获得荣誉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服兵役经历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家庭生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社会活动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