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杰,男,1966年3月出生,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候中心。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气象学专业学士,2000年4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年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首席研究员。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
个人简历
1986-1989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习, 进行T42模式的研究及数值试验, 取得硕士学位
1989-1991年 国家气象局办公室工作
1991-1993年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工作, 参加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课题“长期天气预报理论和方
法研究”等研究项目, 部分结果成文发表
1993-1995年 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 越冬考察、工作, 进行常规气象观测及大气臭氧总量的观测研究, 部分观测、分析结果成文发表
1997-2000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攻读在职博士, 博士论文题目:“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检测研究”
1998-今:国家气候中心,近年主要工作方向为使用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进行中国等地区气候变化和模拟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
1.主持OSU/NCC模式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的应用研究任务, 部分结果成文发表
2. 参加国家“九五”攻关任务中96-908-02-02-1子专题题研究, 进行大气模式动力框架的改进工作
3.主持国家“九五”攻关任务中96-908-02-07-1子专题研究, 进行大气模式运行结果的后处理及检验部分的工作
4.主持1998年度
国家气候中心开放研究课题“人类活动引起的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试验”课题, 利用全球环流模式得到的结果, 嵌套到中国区域模式上, 研究人类活动(CO2、气溶胶增加)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职称
2004年: 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首席研究员
2002年: 被中国气象局聘任为研究员
1996年: 被国家气候中心聘任为副研究员
国际合作
和多个国际研究机构有密切合作关系,如
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等,定期进行互访和开展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其中如对ICTP的访问有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年等前后共十余次,时间由2周~10个月不等)。
近年主要工作
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以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为主。在国内首先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中国地区的长期积分,结果表明,区域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中国的气温和
降水,特别是对降水的模拟有了很大改进。进一步研究指出,这种改进的原因在于区域气候模式的高分辨率。所进行的
温室效应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取得许多有意义的成果,结果在国内多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应用,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如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其关于区域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变化的代表性论文Climate change due to greenhouse effects in China as simulated by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 Adv. Atmos. Sci., 2001, 18, 1224-1230) 据CSCD于2006年秋季统计,在 Adv. Atmos. Sci.期刊最近10年最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排名第12;此论文据ISI统计,被SCI期刊引用次数为26 (2008年6月)。另一篇代表性论文Changes of extreme events in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 over East Asia ( Adv. Atmos. Sci., 2002, 19, 927-942)引用率为16。引用主要以他引为主,标志着此研究工作被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
部分研究论文
1.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黄荣辉,
二氧化碳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的模拟能力,气象学报
2.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黄荣辉, 二氧化碳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第二部分: 中国区域气候的可能变化(敏感性试验) ,气象学报
3.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温室效应对我国
西北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冰川与冻土, 2003,25(1)
4.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温室效应对我国
青藏高原及
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高原气象
5. 高学杰,
林一骅, 赵宗慈,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对我国沿海台风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热带海洋学报
6. 高学杰, 罗勇, 赵宗慈, 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