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东西宽约43.66公里,南北长约15.48公里,总面积为33555公顷,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南亚热带中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过渡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
建设背景
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12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2001年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2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东英德石门台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中北部,东西宽约43.66公里,南北长约15.48公里,总面积为33555公顷。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属南亚热带中亚热带过渡地区。
地形地貌
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地以中山地貌为主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7.76%,海拔一般在800—1400米,以船底顶为最高峰,海拔高达1586米。
气候特点
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因而具有两气候带的过渡气候特征,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9℃,7月平均气温28.9℃,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11.0℃,极端最低气温-3.6℃,全年无霜期319天。年降水量1882.8mm,最多年降水量达3343mm,最少年降水量为1285.9mm,主要集中在3—9月,雨热同季,有利于植物生长。
土壤
保护区土壤为赤红壤与红壤并存,充分反映了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特征;土壤具有明显垂直变化,从低到高依次分布着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草甸土。
保护目标
保护范围
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横跨横石水、东华、沙口、英红、横石塘、石塘、波罗7个镇,总面积123.39万亩。
保护对象
植物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有11种植被类型,24个群丛;植物种类繁多,已知有维管植物271科998属2471种,其中苔藓植物42科101属189种,蕨类植物门47科96属293种,裸子植物7科9属17种,被子植物门175科792属1972种。
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树厥白豆杉伞花木属华南五针松(原变种)(广东松)等21种,省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种,新种1种即广东含笑,此外还有兰科26属39种。
动物
脊椎动物33目104科395种,其中哺乳纲8目23科61种,鸟纲16目47科208种,爬行纲2目11科37种,两栖动物2目7科22种,鱼纲5目16科67种;昆虫有21目183科1799种。保护区内还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蟒、黄腹角雉金雕、豹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虎纹蛙地龟白鹇鳞甲目短尾猴等43种。
菌类
大型真菌有13目34科124种。
价值意义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清远市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该保护区是广东省连片面积第二大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珠江三角洲主要绿色屏障之一。
保护区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峰林峡谷千奇百怪,生态景观奇特秀丽,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美学、观赏、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已规划的石门台生态旅游区的,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规划中的鹿洞生态旅游区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场所。
在保护区东南部发现第四纪的植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穿洞遗址,对于研究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近代生物群落的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点
土壤
保护目标
保护范围
保护对象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