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村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下辖村
翠林村位于县西北部,距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靠祁门县,西临石台县,三县交界。翠林村系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615米,年平均降雨量1760mm,全年日照1980小时,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3.47%。全村135户,辖4个村民组,农业人口514人,农村劳动力352人,其中外出务工150人。翠林村是一个以粮、茶、桑、猪为主导产业的农业村,农、林、牧等第一产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56%左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村民的经营观念,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为翠林村的非农业主导产业。
地理文化
黟县的西南边陲,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翠林。她虽没有屯溪老街的玲珑别致,也比不上悠久古歙的绵长古韵,却有着青山绿水所孕育出的秀美气质。她虽默默地偎依在黄山西麓,黄山的灵气却依然浓郁。其方圆数里,屋舍俨然,田畴平坦,三十六口塘、七十二眼井,镶嵌其间。
这里远离城市,听不到车船的马达轰鸣声,看不到一拨一拨的来往人流。环村皆山,林木繁茂,小溪流水潺潺。因此,空气新鲜,气候凉爽,即使是盛夏,也是气温宜人。
这里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有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有着深厚底蕴的徽文化,还有着撩人心弦的神话传说,真是久住围城人的一个好去处啊!
翠林,原地处徽州通往安庆市的故道上,是黄山区弦歌乡最边缘的一个小山村,再往西就属池州市所辖。界限上的石门岭既为翠林的守护屏障,亦为盐货油茶交流畅通的纽带。据汪氏族谱上记载,元末,此地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最早从歙县迁徙到此落户的汪姓人,见满眼都是一片高山柴林,便取了原始的村名——柴林。后又有一郑姓人由祁门香源游学该地并随之落户。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断繁衍,并逐步有了私学。这样,文化的发展气氛不断浓厚,文人辈出。村名也就完成了“柴林——赛岭——翠林”的更迭而最后定名。十年动乱期间,将“翠”字按黟县土语改念成了同音的“去”字。好好的“翠林”竟成了“去林”,而且没有几年,因为乱砍乱伐,满目青山果真的没有了“林”,这在翠林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村民中有人贴出了一幅门联:“翠柏苍松称古寿,林海雪原赞英雄”,以示心中的不满。
翠林的地形地貌有着不同一般的特色,有一句地理行话精辟概述道:“水托荷叶叶托龟,千年神龟轻如灰。”这就是说,翠林的村庄建设布局像“龟”形,而翠林整个地形是莲花形。四周山峦重叠,连成一体,成一圆形。地质队曾测算,翠林的凯龙山海拔600米,村中海拔300米,其四周的邻村地势均低于翠林,把翠林拱托成一块高山盆地。村民们为了解决高山盆地的水源问题,群策群力,相继挖掘了三十六口塘,开凿了七十二眼井。登上“东山翠岭”,往下俯视:身著艳装的女子,挑担汲水的,捶衣浣纱的,点缀其间,恰似朵朵盛开的荷花。
翠林村庄的布局非常讲究,传说有四弄八巷。这些弄巷,上铺石板,可行来往之人;下设涵道,利于排水。横弄可行八人大轿,直巷可行来往之人。加之大弄连小巷,这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虽规范有序,但陌生人进去,转来转去,不明就里,一时半刻还是难以转出来。
踏着弄巷的石板路,四处转转,你会发现村中的房屋大小不一,但多为二层,有着徽派建筑的风格: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砖木结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代表宗派势力的宗祠。据汪氏族谱上记载,翠林有汪、郑、饶、凌、叶、胡、李等姓氏,但以汪、郑两大姓为主。因此,在众多的宗祠之中,汪、郑宗祠最讲究,最气派。两大宗祠的建筑规格基本一致,并地处全村的中轴线上,蔚然成观。就拿汪氏宗祠来说,经过民国二十七年间的整修,整座祠堂面积不下600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跨进威严的大门,站在宽阔的前进当中,只见四周是一圈墙柱,中间立着两排圆顶柱,下承祥云石蹬,上托斗拱,气宇轩昂。其间梁柱硕壮圆浑,上架雕琢稍加勾勒,显得粗犷。从整个布局来看,处处无不显示着宗派的威严和势力。其中郑氏宗祠大门边的一对门柱,传说就是36人、18根杠从四十里之外的美溪村运来的。从祠堂天井两旁的走廊往里,就到了严肃的中进。族人在这里可商谈大事,处理纠纷等。再从后门跨过一横弄,就到了肃穆的后进。它的前端是一小天井,后端是香火座。只见正面敬着族家先人的牌位,香火袅袅,供品丰富。两旁辟有一耳门,供敬香火人出入,因为宗祠大门平时是不轻易开的。因为旧时认为,唱戏的属三教九流,不得进入祠堂,所以汪氏宗祠大门外边建有万年台,郑氏宗祠门前也建有五凤楼,供唱戏时专用。至今,人们逢年过节来到这里,还时不时可看到大型的龙灯会,欣赏到地道的目连戏,听到优美的黄梅小调。
目前村中保护最为完好的是汪氏的一幢民居。屋中的木雕精湛传神,雕刻的文字苍劲有力,宫盈柱梁则镂空细微,不论是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还是山川人物、戏文故事,无不毕妙毕肖。据说其中的两块窗板,就是主人把雕匠师傅养在家中雕了三年才完成的,雕匠每天只雕出一酒杯的木屑,由此可见其工程之艰,价值之高了。该民居现在已由县政府出面,交给中坤集团迁至黟城重建。
漫步村内,巡游郊外,浓厚的人文景观,美丽的自然景点,让你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就村前的一口半月池也够你欣赏半天。据介绍,半月池四周景色优美,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更令人叫绝的是,从池内一洞中经常游出一斑斑的天然的红鲤鱼或红鲫鱼,与游人嬉戏。有人说,此洞通向旋溪河,也有人说,此洞连着东海龙王府。池前有一小山,叫做七星降,两者相互媲美。有一古诗赞道:“降拥七星搂虎皮鹦鹉,池映半月起纹龙。”另外,还有十大景观,景景均有诗为证。如“松竹名山”,诗中赞道:“有松无竹不精神,有竹无松亦俗人。竹影横斜松影瘦,名山分作两边春。”又如西山的“镰刀峰”,诗中赞曰:“神龙欲割关东麦,错把我山当铁镰。”影响较深远的景点还有“天子印”、“龙虎伏寺”、“石洞清泉”、“狮象临门”等。另外胡姓的“十八根武士棍”、凌姓的“十八把白纸扇”,也都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老人回忆在清朝后期的鼎盛时期,翠林文有雅生贡士,武有武秀才。村里曾留下过汪氏旗旌夹和郑氏“大夫第”所藏的三百斤重的铁胎弓,以及一郑姓数十担之多的文史书籍。村里还曾有中药店两家,作坊业也曾兴盛一时,有糕点坊两家、粮场酒业两家、油坊一家等,百业兴旺,欣欣向荣。
由于东贯徽州,南贯江西省,翠林地处三岔口,革命思潮很早就影响到这里。有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员,有大革命时的地下党员,还有抗战时的老红军和游击队,著名的柯村暴动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就不乏有勇敢的翠林人,有临危不慌、牺牲自己保全同志的区委汪清泉,在刑场上被敌人屠刀砍后仍活过来的姜天云等等。
翠林人的吃苦精神也是有口皆碑的。有一句流传俗语就是最好的佐证:“老驴子上徽州,一日不死,一日不休。”今日的翠林人,正在努力做好农业多种经营的大文章,蚕桑、白果、药材、树木等在全乡占有重要的地位,劳务输出和在外工作的人员各占全村人口的12℅以上。
翠林的明天会更好!
胡立周/文
翠林十景
“松竹名山”——在村后山,群峰突立,只见嶙峋怪石之上苍松傲立,遮天蔽日,间或翠竹迎风弄日,飒飒作响。诗曰:名山自古及于今,一片苍松绿竹林。劲节坚心张翠尽,迎风弄日播清音。大夫职本秦皇锡,君子仪频卫武钦。众壑群峰难与拟,间登玩赏豁胸襟。又诗曰:有松无竹不精神,有竹无松亦俗人。竹影横斜松影瘦,名山分作两边空。
“洪山晓霁”——雨后的洪山,树叶更加新绿,珠露欲滴,林间的鸟儿叽叽喳喳,喋喋不休,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登上洪山,世俗之念顿消。诗曰:几日潇潇雨乍晴,洪山排色分明。云妆眺望峰都活,霁晓登临树倍荣。鹿径青浮添画稿,螺鬟翠绕助诗情。倚天拔地如东岳,好鸟枝头侧听鸣。又诗曰:沉沉夜漏响潺潺,静坐书斋万虑删。未听晓窗啼鸣唤,先瞻霁色满洪山。
“石洞清泉”——在村东山上,有一石洞,洞中常年流出一股清泉,落在一块天然岩石的峭壁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此间雾气缭绕,青松翠黛,别有洞天。诗曰:敢云石洞在宕前,此内湾环别有天。三面相生罗翠黛,四时不断涌清泉。纵无榴树霞丞艳,恍有桃花水逐鲜。欲问源头来孰若,仍徐待引路神仙。又诗曰:泉流石上响淙淙,洞口闲云尽日封。不是桃花随水出,人间焉识此仙踪。
“三台对户”——在村落前正中,有三座山峰相叠,秀峰之上,风光旖旎,远远望去,一座比一座高,形如三台。诗曰:青山正对户盘徊,此地居然景运开。叠叠奇峰排五老,层层锦嶂拟三台。文光射北欣为斗,紫气东来喜占魁。天地菁华频秀,行看历世产英才。又诗曰:休疑人擅仙才,宿列三峰拱上台,仁者乐山山毓秀,赏心诗句称心来。
“五柳垂塘”——在村前池塘环堤栽柳,春二三月,柳条垂溪,仿佛要在水中照个影儿,暖风轻抚,莺燕翩翩起舞,一片热闹景象。雅兴之时,在柳荫之下,不失为修心养性的垂钓之处。诗曰:春风春日闹春光,五柳依依影压塘。玉剪掠波新燕白,金梭织缕晓觉黄。两余水枝重湮,云际垂溪线倍长。三起三眠皆自若,其间可作读书堂。又诗曰:半亩方塘鉴物空,低垂五柳色青葱。陶家风味今堪续,酒正开樽墨正浓。
村中建造的各式徽派建筑及“秀才第”,也是游人必去的观景之地。另外“十八根武士棍”和“十八把白纸扇”,也都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关诗歌
山缘翠岭四时通
放眼嵯峨列震东,山缘翠岭四时通。
林间好鸟呼佳客,亭外香花惹醉翁。
马踏应横云影白,凤鸣渐出日光红。
定知万古形难改,来往行人兴倍隆。
——(清)汪道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地理文化
相关诗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