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为把
山东大学建设成为世界儒学中心,使儒学率先成为世界一流学科,进而带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山东大学将原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
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整合成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名称保留,《文史哲》编辑部相对独立。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更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科研平台。作为公共科研平台,儒学院将次第对全校、全国、全世界开放,对所有古典学术研究者开放,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将儒学院打造成为海内外古典学术研究特别是儒学研究的权威机构之一。目前儒学院设有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史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研究所、经学小学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民俗研究所、许嘉璐办公室、
庞朴办公室。现任院长许嘉璐,常务副院长徐向红、樊丽明,执行副院长王学典,党委书记巴金文,副院长颜炳罡、杜泽逊、黄玉顺。
基本概况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4月,2012年1月原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学研究中心、
文史哲研究院和《文史哲》编辑部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更是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科研平台。
原文史哲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是由原文史哲研究所(1983年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成立)、民俗研究所(1985年成立)合并而成。原儒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原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文史哲》则创刊于1951年。作为儒学院的源头和组成部分,上述机构有着共同的人文学术传承和深厚的学术根基。曾在本院前身机构担任行政及科研职务的知名学者有
华岗、
吴富恒、
杨向奎、
萧涤非、
王仲荦、
关德栋、
蒋维崧、
王绍曾、
葛懋春、
丁冠之、
董治安等。目前仍在从事科研工作的知名学者有
庞朴、
吉常宏、
徐经泽、
龚克昌、张忠纲、
孟祥才、刘晓东、
冯浩菲等。
研究院跨中文、历史、哲学、
社会学4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现设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2个独立博士点,与其他院部共建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
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近
现代史、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8个博士点,共建哲学、文学、史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外国哲学、
中原地区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12个硕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先后被批准为
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民俗学研究所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成为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院图书资料室现有藏书10万余册。线装古籍1万余册,多为明清刻本。其中明成化十年内府刻《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为明“文渊阁”故物,《大正新修大藏经》有
戴季陶手批,皆属珍贵典籍。
研究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管理人员7人,图书资料人员4人。另有美国籍教师1人,日本籍教师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以上。
王学典教授、
郑杰文教授被聘为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员,马来平教授被聘为山东省政府参事。
杜泽逊教授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泽逊教授、
张士闪教授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00余名,硕士研究生400余名,有1名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有1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提名奖;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30余人,在研博士后40余人。
研究院是一个从事以传统国学为特色、以儒学研究为重点的学术研究和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综合性人文科研机构,在以
文言文、古史、古哲为标志的中国传统学术领域精心耕耘,取得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标志性成果,已成为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和山东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民俗学、汉语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科技哲学等学科以深厚的功力和创新精神饮誉学界,先后承担国家、教育部及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学术科研成就,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史学理论、
语文学、民俗学、先秦两汉文学、近代汉语、
杜甫研究、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研究居海内外领先地位。
研究院非常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工作成效突出,先后与
法国、美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长效性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赴境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本院教师90余人次,赴境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人次,已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余次,院聘请1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研究院名誉教授、讲座教授、流动岗位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博士生导师。
新的儒学高等研究院继往开来,以开放办院、平视儒释道、引领古典学术潮流为今后的战略选择,提出了汉宋并重、文献与思想并重、经
历史学与哲学史并重、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考据与义理并重、史与论并重、沉潜与高明并重、埋头做大学问与形成大影响并重、历史与现实并重、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并重、尊重个人兴趣与鼓励团队合作并重、国学与西学并重等12个并重的“两条腿走路”平衡发展的科研思路,从学术项目、学术活动、学术出版等三个方面推动以儒学为重点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综合、全面、深入开展,继续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术标准,在尊重学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扎实努力,力争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建设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国家中心、复兴人类文明的东方中心、儒学走向世界的世界中心。
本院宗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为
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需要,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承担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发挥山东大学地处齐鲁之邦、
孔子故乡、儒学发源地的区域优势,实现“山大特色、
中原地区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目标。
主要任务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后,将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献整理、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的学术重镇。作为
山东大学的“学术特区”,儒学高等研究院下设儒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所、儒学历史与文献研究所、儒学应用与传播研究所和《儒林》丛刊编辑部,将以研究课题为中心,整合校内外
人文科学概论资源,形成创新团队,对儒学展开深层次、前瞻性及应用性研究。
对外合作
除专职研究人员之外,儒学高等研究院将延聘国内外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以承担研究课题或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儒学高等研究院还将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其他社会团体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以共同推动儒学的研究、普及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