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
普奥战争奥地利败于普鲁士,这导致奥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邦联之外。为了解决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和维持帝国的统一,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奥地利帝国陆军成为奥匈帝国陆军,奥地利帝国海军改为
奥匈帝国海军(KAISERLICH UND KOENIGLICH KRIEGSMARINE 或者缩写为 k.u.k.Kriegsmarine)。
奥匈帝国陆军由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
匈牙利地方防卫军构成,其中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
匈牙利地方防卫军分别由
奥地利地方防卫部与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而这两个地方防卫部共同统于
维也纳的帝国战争部。在军令指挥体系方面,由这三部分共同组成的
大日本帝国陆军,由维也纳的帝国总参谋部指挥。
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Kaiserlich Königliche Landwehr,这里的皇,是指
奥地利皇帝,王,指的是波希米亚国王,然而波希米亚仅有王国之名,却没有如
匈牙利一般的自治权)由设在维也纳的
奥地利地方防卫部管辖,这是帝国的非匈牙利部分(又称内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虽然被称为地方防卫军,然而却具备野战能力,只是根据法律规定,其部署和作战有一定地域限制,不像帝国国防军可以在帝国任意区域部署和作战。
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Honvéd),由设在佩斯港(现在
布达佩斯的一部分,港口区域)的匈牙利地方防卫部管辖,其使命和性质与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一样,是帝国的匈牙利部分(外莱塔尼亚地区)的地方防卫军,也属于正规
野战部队。
奥匈帝国海军存在于1867~1918年,是奥匈帝国的海上力量。德文正式名称为Kaiserliche und Konigliche Kriegsmarine,既帝国与皇家战争海军,简写为k.u.k.Kreigsmarine。奥匈帝国海军继承自奥地利帝国海军,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称奥匈帝国时海军也随之改名。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
奥地利不再拥有海岸线,于是帝国海军不复存在。(今天奥地利有在
多瑙河巡航的水上部队,但隶属于联邦警察,而非海军建制了)。
1869年,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乘螺旋桨动力巡防舰联合力量号(SMS Viribus Unitis,注:不同于后来的同名无畏舰)赴
埃及参加
苏伊士运河开通仪式。
1872年,奥匈海军特格特霍夫号(纪念1871年逝世的奥地利海军原司令特格特霍夫)踏上北极探险的征程。该舰抵达、发现并命名了新地岛以北的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以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命名)。因洋面被冰封,探险队弃舰改用雪橇和小艇返回,1874年9月终于到达
俄罗斯大陆。探险队返回
维也纳时受到了热烈欢迎。
随着
同盟国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向失败,奥匈帝国开始考虑如何避免其舰队在战败后落入
协约国之手。战争结束前夕的1918年10月29日,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
塞尔维亚人国(State of Slovenes, Croats and Serbs,缩写作SCS)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独立,以
萨格勒布为首都,其领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1918年12月1日即与塞尔维亚王国合并,成为塞尔维亚人、
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又改名为
南斯拉夫王国)。奥匈帝国原计划在战后改组成联邦或者邦联制国家,但面对其治下各民族的独立浪潮也无法阻止,只好顺水推舟,把海军的舰队、基地、军械库、海岸要塞和商船队都交给了这个新诞生的国家(
的里雅斯特例外,因为其所在的伊斯特拉地区战后被并入
意大利)。作为回报,后者接收了这些东西后,宣布自己为中立国。
但SCS国并未得到
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其中立地位也没有得到保障。1918年11月1日,
意大利海军的
袖珍潜艇(或称人操鱼雷,但是是由潜水员驾驶,在目标上安装炸药后返航或者弃艇逃生的,不同于二战中日本海军的自杀式人操鱼雷)潜入原属奥匈帝国的普拉海军基地,炸沉了奥匈海军“联合力量”号无畏舰(刚于10月31日移交SCS国,改名为“南斯拉夫”号)。随后,特格特霍夫号无畏舰被迫交给
意大利,被放在
威尼斯当做战利品展示,又被当做道具用来拍摄电影《Eroi di nostri mari》(《我们的海上英雄》,讲述意大利
鱼雷快艇击沉伊什特万号的故事),然后于1924年被拆解。欧根亲王号则被
法国海军强行征用,先用来演练空军对舰船的攻击,然后被当做
靶船击沉。至此,奥匈海军的4艘无畏舰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而奥匈帝国也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的硝烟中土崩瓦解,其原有的沿海领土分属于意大利和
南斯拉夫王国,
奥地利只保留了她的日耳曼核心领土,就是奥地利现有的版图,成为一个内陆国。
奥匈帝国海军因此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存在于《音乐之声》里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海军不复存在,因此被迫退役)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