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铮,民国7年(1918),民军兴起,互争
霸权,时路人洪随绑架陈铮一堂亲,勒索巨款。陈铮甚为气愤,邀集青壮多人,去抓路荇一村民以示报复。洪姓立即组织人马,扬言要与陈铮火并。陈铮自感力量单薄,难与较量,乃变卖产业购置枪械,组成一营,投靠民军头领陈岳部下陈清东,后改受
陕西靖国军第三旅长杨汉烈编制。
10年,省军马步云部进驻
安溪县,杨汉烈所部受编。11年,省垣事变,马步云部撤离安溪,杨汉烈率部入驻县城,受
广州市方面编制,任东路讨贼军第一师师长,陈铮任第三旅
少将旅长,拥有人枪千余,据有湖头至县城一带。民国13年春,陈铮自兼安溪县长,于是广罗人才,一时邑中名士李敬仲、
谢济川、周友三、吴心标等皆为所用,外地慕名归附者也不少。先是倡办“公立安溪中学”(安一中前身),委李敬仲任校长;于家乡创办“聚英小学”;成立公路局,委吴心标为局长,征调
民工开筑
安溪县至南安大宇公路;筹办团练,整饰地方治安。但陈铮志大心粗,好谋多忌,办事缺乏计划,随心所欲。如举李敬仲又排挤李敬仲,友善周友三又疑忌周友三,倡开公路又半途停止,发行“建昌
汇票”,强制民间使用,想控制第二旅旅长杨学良,反而促使杨学良与
陈国辉结成联盟,自陷孤立。
14年5月,南安民军旅长陈国辉进攻安溪县城,陈铮不敌,退守东溪。6月,陈国辉攻入东溪,陈铮逃往永春达埔。陈国辉纵兵抢掠焚毁,群众蒙受巨大损失,陈铮新建的房屋也化为灰烬。9月,安溪民军联合进攻县城,陈国辉不支,仓皇撤离。陈铮复驻县城。10月,陈国辉又攻
安溪县县城,城陷。嗣后,经反复争夺,陈铮最后收复县城,但元气已大损,县城居民损失严重。因此,陈铮和第一旅长林桂清、独立团长杨国标怀疑第二旅长杨学良与国辉有私,遂合谋在会议席上枪杀杨学良,杨学良所部散回内地,安溪民军实力削弱。陈铮派周友三赴
泉州市请求兴泉永
镇守使孔昭同派兵驻防安溪,借以保护。
15年春,孔昭同派陆殿臣团驻扎安溪,委陈铮为剿匪司令。16年春,国民革命军入闽,陆殿臣部撤出安溪。民军各部由杨汉烈统率往
福州市受编。陈铮因与杨意见不一,不愿同往,单独往
莆田市归附驻闽海军陆战队杨树庄,任第二补充团团长。
18年,陈铮离开军旅,寓居厦门鼓浪屿,并在中山路开设“铁峰茶庄”,委人经营。自己则以文会友,新朋故旧来会者日益增多,家庭经济日渐拮据。21年,陈国辉被
十九路军除。门客劝陈铮东山再起,被驻闽绥靖公署委为“安南永三县边区联防总队长”,陈铮即函令其弟陈仰卿筹集武装,准备建制。被驻军七十八师
张君嵩误会,捕杀陈仰卿及随从数人。绥署训令到达,张君嵩始知有错,乃劝慰陈铮,并表示愿助其成。22年,“闽变”后,陈铮被授予“福建讨逆民军第三路副司令”徽号,因无力组团,未参加编遣。
24年,陈铮回东溪老家,以“安南永三县壮丁联防总队长”名义,收集民枪,拥众自卫,薪饷由附近村民负担。曾率壮丁一千多人,包围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尹利东据守的山岭村,缴去枪械一批。同时,大力开垦茶园,广种
油桐,设肆经营粮食,注意发展经济。并营造回
字形三层“晚香别墅”。
25年夏,
湖南人程星龄出任
安溪县县长,为借助陈铮的势力和名望,委任其长子陈廷纶为金东乡联保主任,次子陈廷俊为同榜保长兼第三分队长。对施政问题,多所倚重。
27年,
日寇攻陷金厦。浙江人石有纪出任安溪县长,欲组建县自卫队,陈铮首助其成,并荐举旧部李雄任第一中队长,将联防队武装拨付统带。28年夏,石有纪他调,
建阳区人陈拱北继任。陈拱北对安溪地方治安颇感忧虑,其友盛称陈铮可以匡助,并驰函介绍。陈拱北赴任途中,陈铮特派武装护送,并对地方治安提出诸多建议,多被采纳。
29年春,
福建省主席陈仪委任郑旌溪为
安溪县清剿指挥官,率陈余珊、钟大钧两
保安团进驻安溪长坑清剿股匪。大队长韦天瞭到尚卿清乡,以通匪嫌疑抓捕归侨茶商李统溪(陈铮邻乡人),并扣留茶叶。陈铮受李统溪家属委托,命随从征剿的
李雄向指挥部陈述冤情,要求释放。郑旌溪不许。陈铮遂向省府控告。省方命令释放被扣人货。郑旌溪因此记恨在心。是年县府计划调整乡镇,拟将
魁斗镇单独设乡。魁斗系陈铮长子的辖地,又是交通要冲。对此,陈铮反对,言词激烈,陈拱北亦不能堪。陈铮知己得罪军政当局,恐难见容,心存戒惧。为了不再招惹麻烦,遂听众友人劝告暂居
泉州市。
29年秋,长坑一带股匪已被剿灭,清剿部队主力转赴
龙岩市,但指挥部尚未撤离。农历八月上旬,陈铮二姨太生一女孩刚好弥月,陈铮从泉州返回东溪。八月中旬初,郑旌溪在长坑处决随征的李雄,八月十四日凌晨即派大队长陈率队赴东溪包围“晚香别墅”,逮捕陈铮及其秘书吴非放,当天下午7时多,即将陈铮及吴非放枪杀,实行“先斩后奏”。同日派队包围金谷乡公所,又逮捕陈铮次子廷俊及乡长李吉祥、黄鸿禧等,一概枪杀。陈铮长子廷纶在乡人帮助下得脱。“晚香别墅”被拆除,财产移交县府保管。31年
陈仪离闽,陈廷纶状诉第三战区长官部,请发还财产,获准。但领回的仅一些田产契据和几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