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即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有鳞无角四足的凶猛龙形动物,它是能发水的广义龙类,但并非龙。
蛟龙外形兼具龙、大鱼、水蛇属、鳄鱼等动物的特征,身形巨大,体形修长,生性凶猛。蛟龙喜欢水,常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
由于蛟有坚硬凶猛的外形,蛟龙往往被赋予了嗜血、可怖的特性,人们对他更偏重于畏惧。但蛟也是神兽,人们对它也有崇敬之情,也用“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
蛟是一种由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化动物,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古人流传下来很多与蛟龙有关的传说典故和诗词,诸如大禹锁蛟、武帝射蛟、飞斩蛟、周处除三害等。传说"蛟"修炼一千年便"走蛟"沿江入海化龙。虽然蛟龙为虚化形象,但民间却多处存在与蛟龙有关的实物,如锁蛟井、
悬剑桥、
射蛟台和蛟汤面等。
基本概况
概念
蛟龙即蛟,蛟是一种由古人想象出来的神化动物,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蛟龙常与水有关,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有鳞无角四足的凶猛龙形动物,在神话传说中是能发水的一种广义龙类,但并非龙(犹如猫科动物里的狮子并非猫)。
别名
蛟别名众多,有蛟、蛟、蛟、水龙、无角之龙等。
形象
蛟龙的外形兼具龙、鱼、蛇、鳄鱼等动物的特征,身形巨大,体形修长,身形如蛇,长着虎头,身长数丈。蛟与龙非常相似,一般全长三米左右,个头大的宽度超过几米。模样很像龙,但角很短,甚至没有。蛟的颈子有着白色的花纹,而且背上有蓝色的花纹,胸是色,身体两肢像锦锻一样有五彩的色泽。有四只脚,为了划水前端就像很宽的桨一样,尾巴尖上有着坚硬的肉刺,蛟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块在眼睛之间交叉。
名字来源
由于蛟眼睛上眉部份,有突起的肉块在眼睛之间交叉,所以才会称为"蛟"。它和龙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又叫做“蛟龙”。
生活习性
"蛟"喜水,常隐于湖泊、深潭、水库、江河支流、地洞之中。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蛟常常会为了湖泊等地的控制权而进行争夺,强大的蛟龙能够夺得住起来较舒服的湖泊,而弱小的蛟则只能住在细小的池塘或者河流里。蛟龙生性凶猛,常常会咬鱼,令渔民损失惨重,不过,传说只要把一只鳖放在鱼群,就不会有蛟龙来了。
能力
传说中能发洪水、兴风作浪。汉·
王充《论衡·龙虚》有写道:“蛟龙见而云雨至,雨至则
雷电击。”
去向
蛟有三种去向。一种是仍生活在江河湖泊地洞中,常常咬鱼破坏。第二种是蛟龙在冰冷的水中潜藏五百年后,走蛟后就能够羽化成为龙升天而去。第三种,不是所有的蛟龙都能升天,其中也有一些流进了
海里,成为龙王的部下,被迫过着不自由的宫廷生活。
蛟龙与龙的区别
蛟龙,是水兽(包括鱼蛇等水族)在朝龙进化时的其中一个物种,只要再渡过难劫就可以化为真龙,蛟和龙都有强大的力量。
外貌区别
犄角区别
蛟通常只有一只角或没有角,而龙的角通常是两只分叉的鹿角状。
爪子区别
龙有两对爪子,但是蛟却只有一对爪子。而且每个爪子上趾头数量也不同,三爪为蛟,五爪为龙。
尾巴区别
蛟的尾巴类似蛇尾,光滑细长,而龙的尾巴则粗糙且长有鬃毛。
眼睛区别
蛟龙的眼睛是凹进去的,而龙的眼睛是鼓出来的。
生活环境区别
蛟通常隐居在湖泊、深潭、江河之中,而龙则生活在深海或九天之上。
身份区别
龙是一种神物,蛟往往是一种动物,又称地隐。
能力区别
蛟主要生活在水中,能引发洪水,而龙则能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段位区别
蛟龙渡劫后方可化龙。
象征意义区别
龙通常象征着正义和尊贵,而蛟则代表邪恶,被描述成恶蛟,它往往伴随仇恨诞生,在神话中也多以破坏为主。
起源
鳄鱼说
有学者说,蛟龙的原型乃是远古时代曾活跃于中原河川及湖泊中的鳄。
战国《
韩非子》中提到的蛟龙就十分具体,有鳞甲,能够骑乘,会伤人,其实就是鳄。
蛟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鳄鱼。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又'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下吮其血,血尽乃止。”有学者认为两相对照,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应,可见古人视鳄为蛟龙,蛟龙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神灵。
鳄需要阳光使体温升高,才便于外出猎食。依照萧吉分析,昼时为一天中光照最好的时候,为蛟出没之时,正合鳄的生活习性,所以此时出生的人当属蛟龙。
屈原投江后,乡民在正午之时,用
粽子驱蛟。
梅尧臣诗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那蛟应当就是现代
扬子鳄的祖先。传说中的蛟龙时常会争夺河川湖泊的支配控制权,这也十分接近于鳄的生活习性。如
岑参诗中说:“骤雨鸣淅沥,飕溪谷寒。碧潭千余尺,下见蛟龙蟠。”
水蛇说
《异述志》 写道:“水虺五百年为蛟,蛟五百年为龙。” 虺是毒蛇,这就说明蛟是由水里的毒蛇经过五百年修炼变成的。
《张衡·西京赋》写道:“惊,惮蛟蛇。”可见,蛟与蛇在古人认识中似乎是一种动物,所以有“蛟蛇”之称。蛟和蛇一样,可以用长长的身躯来缠绕事物,而且生性凶猛。蛇在我们中国又被称为小龙,由此再次证明蛟和龙之间不可切断的联系。
大鱼说
古人认为蛟乃水生,《
山海经》中说:“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其中多水玉,多蛟。”《
说文解字》:“蛟,海鱼。皮可饰刀”。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淮南鸿烈解》中对蛟做了最早的注释,他说:"鱼二千斤为蛟。"从体形上而言,蛟鱼应是一庞然大物。另外,蛟鱼还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因而,秦时
山东省琅娜术士
徐福等人也才会以鲛鱼为借口,搪塞其不能完成替秦始皇登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药的罪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此事云:"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者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而急求长生之术的秦始皇对徐市的谎言也不能释怀,以至于晚上"梦与海神战,如人状"。负责为其解梦的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于是,秦始皇"乃令入海者齐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而射之"。一番追捕之后,最终于山东莱州海面射杀一头巨鱼,以了却心愿。
《唐本草》对"蛟鱼"释名称"沙鱼、鳍鱼、鱼、溜鱼"。
李时珍对其注解为:"蛟波有沙,其文交错鹊驳,故有诸名。古曰蛟,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鲸段,讹为蛟。"这样看来,蛟鱼所指应该是鲨鱼。因鲨鱼皮可为服饰的上等原料,所以,唐时沿海各县在上贡京师的物品中,鲛鱼皮为必备之物(《通典·食字货》)。宋寇宗爽在《
本草衍义》卷十七中也认为鲛鱼是沙鱼,并对其皮的用途圣着重叙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马鞍剑。"唐人释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明了
唐朝时"鲛"与"蛟"在某些时候可以通用,而宋人罗愿的解说则证明了鱼与蛟的关系,他在《尔雅翼》卷三十中说:"是以,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鲭之鲛;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由此看来,水中大鱼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
蛟人说
还有人认为蛟是蛟人,是传说居于海底的人。《述异记》卷上亦有言:“蛟人即
鲛人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历史演变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
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小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
上古
先秦
先秦《
管子》:“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利废,故曰蛟龙得水而神。”
《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又东五十五里 ,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秦汉
西汉《
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三国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张揖在《
广雅》卷十中对蛟是这样描述的:“蛟状鱼身而
蛇尾,皮有珠,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
关羽、
张飞熊虎之将,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意思是说英雄人物不会久居人下,困守穷途,一有机会,必将大显身手,有所作为。
唐宋
唐朝经学大师
颜师古在《
汉书注》卷五七中引
郭璞对蛟所做的另一个更为详细的解释是:“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瓮,能吞人也。”
宋代文人
彭乘在《
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
相关传说
大禹锁蛟
大禹锁蛟的故事,源远流长。大禹在全国各地治水,多地都有大禹锁蛟的传说,其中禹州的民间故事版本,别具一格。《
山海经》记载:“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传说古时候,禹州市北关村住着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收养了一个被
颍河水冲下来的孤儿,孩子生性好水,天天跑河里玩。有一年寒冬,河水结冰了他还跳在水里玩,被正在查水的大禹发现,大禹定睛一看,发觉这孩子是蛟龙变的。他找到孩子的父母,趁孩子回家,大禹使了个定身法,用面条变成了长铁链将孩子缠起,小孩现出原形变成了蛟龙盘曲在院子里。大禹对老人说:“它不是人,是天上银河里的一条草蛇,咬伤了
铁拐李,还咬伤了
玉皇大帝的五女儿,怕坐天牢,逃到人间已经数百年。它心狠手辣,淹没村庄良田,祸患百姓。”说罢,他把蛟龙锁进村子一口八角井内。从此,洪水再也没有泛滥成灾,
颍河千里一派丰收景象。
走蛟
蛇五百年成蛟,蛟一千年化龙。蛟修满一千年会沿江河入海化龙,这个“蛟渡劫”过程民间称为“走蛟”。一般"走蛟"都伴随着狂风暴雨、江河暴涨、洪水等拥有巨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走蛟”传说盛行的地方,一般是水患比较严重的地方,比如:
贵州省、
重庆市一带。
佽飞斩蛟龙
佽飞是
春秋时楚国勇士。在一次回乡途中,他挥剑斩下两条绕船袭击的蛟龙的头,保全了船中人的性命。
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写道:“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周处除三害
周处年轻的时候,比较蛮横,为乡里人所忌惮。百姓都称乡里有三害:一是山中猛虎,二是河中蛟龙,三是浪子周处,周处被百姓排在三害之首。有人游说周处去杀死猛虎与蛟龙,实则是希望三害相互拼杀最终只剩下一个。周处应诺,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就进入
会稽郡去找寻
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
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
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孝子。这个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
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
京剧中仍保留有《
周处除三害》剧目。
民间风物
虽然蛟龙为虚化形象,但民间却多处存在与蛟龙有关的实物存在,如锁蛟井和悬剑桥等。
锁蛟井
锁蛟井顾名思义是防止蛟龙破坏用于锁住蛟龙的井。相关的有河南禹州的禹王锁蛟井、济南市舜井、淮阴龟山支祁井、重庆市巫山县锁龙村的锁龙柱等文化传说地。另外,北京市的北新桥、潭柘寺及其它省份也有锁龙井(锁蛟井)传说。
悬剑桥
悬剑桥是中国古代桥梁里具有中华文化特征的一种桥,桥的中间悬有斩龙剑,民间说法是防止蛟走水时(所谓走蛟)冲坏了桥。走蛟通常都会伴随河道涨水甚至洪水,人们不希望给自身带去灾难,所以会用一些方法作镇。比如很多地方在修建桥梁的时候,都会在桥上雕上龙头,以此吓住“蛟”不能从此通过,水系发达地区都给桥梁下面悬挂利剑,斩杀蛟蛇,称为悬剑桥。
贵州省和
重庆市的
土家族区域的乡村
古桥悬剑的较多,是这些地方的文化特征之一。例如,贵州印江的天马桥、
云阳县南溪镇盐渠街道的
述先桥、
驻马店市万里桥、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马河上也有,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一带很多。
射蛟台
今安徽
枞阳县有一处名胜古迹----
射蛟台。据《
汉书·武帝纪》记载,相传在汉代,县境内有一小石山,
刘彻南巡,在此射蛟,故名射蛟台。
蛟汤面
陕西岐山臊子面是传统名吃,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也被叫作“'蛟汤面”。它的特点是只吃面不喝汤,把汤倒在锅里,吃第二碗面又将原来的汤舀在碗里。相传在西周时,每到夏季大雨,渭河就有蛟龙出来兴风作浪。周文王就派将领带兵将其射杀,用蛟龙肉做成一锅臊子汤浇在面条上,并且下令只许吃面,不许喝汤,以使其部下全都尝到肉汤的美味,故名“蛟汤面”。此外,周公庙内还保存着一口很大的饭锅,据说这是当时吃蛟汤面遗留下来的。
文化内涵
相关成语
相关诗词
相关争议
褒贬之争
由于蛟有坚硬凶猛的外形,人们对蛟龙更偏重于畏惧,蛟龙往往被赋予了嗜血、可怖的特性,在书中的记载也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就像《墨客挥犀》卷三描述到蛟吸人血的情节。
由于人们对龙的崇拜之情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人们对蛟的情感也由贬转褒,比如人们用“蛟龙得水”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唐
李商隐《代李玄为东兆问公祭萧侍郎文》:“及春闱献艺,会府试才,骐骥出尘,蛟龙得水。”由此可见,人们对蛟龙也逐渐产生了崇敬之情。
龙属之争
蛟,并非龙,而是进化成真龙前的龙形物种,至多属于广义龙类,但也有人认为蛟就是属于龙的一种,也有将母龙称为蛟,或没有角的龙称为蛟。
属龙的记载
《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记载:“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水中,即蛟去。”
《山海经》里有上古神兽虎蛟的记载。《山海经·南山经》曰:“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晋代郭璞对它的注释:“蛟似蛇四足,龙属。”
又有古书说是无角龙 。《
古今韵会举要》记载:“蛟,龙属。无角曰蛟。"
非龙的记载
王逸 注:“小曰蛟,大曰龙。”
《图赞》说蛟:“匪蛇匪龙,鳞采晖焕”,不是蛇也不是龙,是一种形状奇特的龙类动物。
清
薛福成 《庸笔记·述异·蛟龙利害悬殊》:“然则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於民,为利甚溥。”
近代轶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首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命名为“蛟龙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蛟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深居水中的神兽。“蛟龙号”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
衍生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游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