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购销环节、销售地区、购销季节和商品质量的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商品差价的本质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实现的部分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差价的构成要素包括流通费用、商业利润和国家税收。
购销差价,也被称为进销差价,指的是商业企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购买和销售同一商品的价格差额。这一差价是由商业企业在商品收购、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组成的,反映了工商业或农业商业之间合理分配剩余劳动的货币体现。购销差价占收购价格的百分比称为购销差率,是中国计划价格体系中用于计算和控制商品销售价格水平的重要工具。
地区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因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
中原地区商品的地区差价形成的原因包括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产条件导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差异,以及商品从产地运往销地所需的运输费用。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生产力合理布局、扩大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改善人民生活并巩固工农联盟。
季节差价是指同一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不同季节之间价格的差额。季节差价的形成原因是
季节性生产的商品需要支付储存费用,或是不同季节生产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同。在中国,对于时令性强、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如蔬菜、水果等,仍规定有一定的季节差价,以便于调节生产和消费。
批零差价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市场上,商品的零售价格高于其批发价格之差额。这是
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一个差价环节,由零售企业所耗费的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组成。在中国计划价格体系中,批零差价被换算成批零差率,用以计算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合理的商品批零差价水平协调了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利益,并促进了经济核算,提高了国民经济效益。
质量差价,又称品质差价,是指同种商品因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质量差价占标准品价格的百分比称为质量差率。商品质量差价的形式包括品质差价、品种差价、等级差价、花色差价、式样差价、规格差价等。质量差价反映了同种商品在使用上的耐用性和适用性的差异。合理的质量差价鼓励了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商品差价是中国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等多种类型。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
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各种实际情况,确保商品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流转环节或因不同质量而形成的价格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