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王张作霖》是一本由孙其明撰写,于2010年7月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该书主要讲述了北洋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的传奇故事,包括他机敏、长于计谋、重用人才、勇猛狡猾、吃苦耐劳以及身先士卒等特点。
辛亥革命后,这位“剿匪英雄”乘机扩展,成了东北举足轻重的力量,进而成为独霸一方的边疆大吏、奉系首领。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实行了专制统治;为扩大自己的实力,既投靠和求助于在东北的日本人,又不甘心处处受制于人,并最终死于日本人之手。《东北王张作霖》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他的为人机敏,长于计谋,重用人才,以及作战中的勇猛狡猾,吃苦耐劳,身先士卒。读者从本传记中,看到的不仅是
张作霖的传奇故事,也更多地了解、认识了民国初期东北的这段风云巨变的历史。
孙其明,1945年2月生于江苏丹徒(今
镇江市丹徒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先后在
安徽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任教,曾任南京师大历史系副主任,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文法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等职,曾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对外关系史的教学研究工作,著有《和谈·内战交响曲》、《陈独秀:身世·婚恋·后代》、《中苏关系始末》,参与主编《抗战时期的对外关系》、《中国革命史辞典》、《中国近现代名人辞典》、《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等,发表《陈延年》、《陈乔年》等数十篇人物传记和学术论文。
提起
张作霖这个名字,凡是粗读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耳熟,也大体知道,他和
袁世凯、
段祺瑞、
曹锟、
吴佩孚等人一样,都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著名的大军阀。然而,张作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如何崛起的?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应当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专业研究人员外,一般人大概不甚了了。笔者写这本书,正是为了向对此感兴趣的读者介绍张作霖的一生,并加以评述,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张作霖,并通过这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和经历了解当时的社会。
实际上,从
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的首领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政界和学界便开始对他进行研究和评论了,但对他的看法很不一致。张作霖死后,世人对他更是众说纷纭,或毁或誉,或褒或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不过,不管是毁者还是誉者,谁都不否认,张作霖这个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军阀,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作霖出身贫苦,早年为生活所迫而入“绿林”,当了土匪、马贼。他不甘“沉沦”,不断地寻找机会,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终当上了“东北王”、“满蒙王”;他从小因家贫读书很少,但却极有心计和谋略。晚年,他击败了其他军阀,一度登上了
北洋政府的“元首”宝座;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谋取更高的权位,他曾恬不知耻地投靠和求助于
日本侵略者,因而被世人斥为日本的“傀儡”、“走狗”,但他又不甘心完全受制于日本人,最后终于死在曾多次支持过他的日本人之手;在政治上他实行专制统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他有时也愿意听取部下的意见,尤其重视吸引和重用人才。
本书于1997年5月由
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在此前后,国内外已出版和发表过不少涉及
张作霖其人的著作、文章,但因本书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公允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描述,全面地恢复了张作霖这个传奇人物的历史真面目,故而颇具特色,仍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述,一直受到“公式化”的严重束缚,形成了许多不容突破的“框框”,诸如将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区分为“正面”和“反面”,并由此而作出“全面肯定”或“一概否定”的评述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而且歪曲了历史,实际上制造了许多假的历史和假的历史人物。
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逐步得到了改变,上述“公式化”的各种框框很多已被冲破。笔者撰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也是笔者为突破传统的非科学的思维模式所作的一次尝试。
也许正因为本书尚有一定的价值,故在初版十二年之后的今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将本书再版发行,并嘱笔者予以修改、补充。对此,笔者自然感到高兴,并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不仅重新审读了全书,而且参阅了十多年来学术界所提供的若干新材料,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不过,由于时间仍然比较仓促,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盼读者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