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半导体是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有机材料,即导电能力介于金属和
绝缘体之间,具有热激活
电导率且电导率在10^-10~100S·cm^-1范围内的
有机化合物。这类材料包括单分子短链的低聚物和有机聚合物,以及半导体
小分子如多环芳族化合物,
并五苯、和红荧烯等。有机半导体的电流
载流子主要是
空穴和
电子的π键,且这些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流动性。
有机半导体的研究始于1862年,Henry Letheby获得了部分导电材料
阳极氧化的
苯胺硫酸,该材料可能是
聚苯胺。195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多环
芳香烃化合物是由电荷转移
配位化合物的半导体盐类
卤化而成的。1954年,-碘配合物的高
电导率0.12 S/cm阐明了
有机化合物可以承载电流。1972年,金属导电性中的电荷转移络合物TTF-
tcnq被发现,而在1980年,
超导电荷转移复合物在Bechgaard盐(TMTSF)2PF6首次被报导。1963年,高导电率的氧化聚乙炔被报导,而1974年,约翰·麦金尼斯和他的同事报告了工作有机聚合物的电子设备。1977年,Shirakawa等人报告了
聚乙炔在
卤化时的高导电性,他们因此获得了2000年
诺贝尔化学奖。
- 聚合物类,包括主链为饱和类聚合物和共轭型聚合物,如
聚苯、聚乙炔、
聚乙烯咔唑、
聚苯硫醚等。此类还包括聚(3-
己基噻吩)、聚(对亚苯基亚
乙烯基)以及
聚乙炔及其
衍生物如
聚吡咯和
聚苯胺。
有机半导体可用掺杂方法改变其导电类型和
电导率,容易掺杂的例子有聚苯胺(欧明创)和PEDOT:PSS,因此也被称为
金属有机化学。
刚性骨干的有机半导体现在在光电仪器中被广泛使用,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场效应
晶体管(OFET)、
电化学晶体管和生物感测等。有机半导体具有制造简单、机动性灵活、成本低等优点。
小分子的有机半导体和半导电性聚合物在处理过程上有明显的不同。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薄膜可以通过溶液处理方法来制备,而小分子通常需要通过真空
升华处理沉积。湿式涂布技术可以应用到小分子,但在某些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
溶解度。
有机半导体的
表征包括光学、
电子、
化学和结构特性。光学性质可以通过紫外-
可见光吸收值的
分光光度计和光致发光谱分光光度计来描述。半导体膜的外观和形态可以用原子力
显微镜(AFM)和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来研究。电子特性如游离能可以用紫外光电子能谱学(UPS)来探测。有机半导体的电运输特性可以用飞行时间(TOF)和空间电荷限制的技术来检验。
有机半导体电荷传输依赖于π键轨道和
量子力学波函数的
重叠。在无序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中,电荷
载流子的传导通常称为跳频运输,依赖于
能隙“HOMO和LUMO”之间的
能级。载流子的迁移依赖于
电子或
空穴移动到大量相似的能阶,并因此再经过的区域更快或更慢的跳频。理论研究表明,有机半导体的
电导率在低
电场是与T^-1/4成比例,而在高电场则与e^-(E/aT)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