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评论
1937年终刊的周刊
中国现代政论杂志。1932年5月22日创刊于北平市。周刊。胡适任主编。主要编辑人有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10余人。该刊头两年的经费由独立评论社社员自行集资。标榜"独立"精神,发刊词称: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所见,用负责的言论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
报刊内容
以刊登政治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对于日本的侵略活动主张妥协退让,支持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该刊具有自由主义倾向,提供西方民主政治,反对独裁专制和文化复古主义。
栏目方向
《独立评论》是中国现代政论杂志,1932年5月22日创刊于北平市,为一周刊。胡适任主编,主要编辑人包括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等10余人。该刊头两年的经费由独立评论社社员自行集资。标榜"独立"精神,发刊词称: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所见,用负责的言论发表各人思考的结果。
发行销售
《独立评论》共出了244期,发表了1309篇文章,其中55%以上是社外的稿子,始终没有出一文钱的稿费。最高发行数达1.3万份。
1936年底因著论反对日本策划"华北政权特殊化",一度被迫停刊。
1937年4月复刊。同年7月18日终刊。
参考资料
牵丝戏中的傀儡之手 的想法: 《独立评论》:自由主义者的热忱与远虑 | 李继锋
在一个危机四伏、情感汹涌的时代里,保持冷静的思考,敢与大众的情绪保持距离,对自我的理性和良知负责,而不被激越的潮流席卷而去,并不容易,这需有清晰的思维、坚强的神经和高度的自信。
翻阅30年代创刊的《独立评论》,可以看到众多青史已经留名的作者,他们大都是住在北平文化城的一班教授,在民族陷于不幸的危机及命运倾注了深层而富于理性的思考,他们有在一切公共事务上运用理性的勇气。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发生。这一士兵影响到了中国、日本直至世界的命运。日本用占领东北的赤裸裸的行径挑战中国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运动。当时的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本已频频遭遇阵痛,比如国民党内部的长期分裂、军阀政治的广泛残余,以及苏维埃运动的风起云涌。执政的国民党负有抵抗的责任,但它的内部却分崩离析,演成两个对立的阵营,甚至还出现了两个对峙的政府,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广州、江西瑞金的苏维埃追求决定对日宣战,但它在政府军的包围下并不能派遣一兵一卒前往东北。如此紊乱无序的政情,导致中国人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却陷于言辞慷慨激奋而行动孱弱无力的难堪窘境。正当中国政局翻云覆雨、朝野议论未定之际,日本关东军已经铁骑四出,控制了整个东北,随时进窥热河乃至河北、平津了。
废都北平的气氛变得惶恐而愤激。一个在1928年刚被剥夺首都资格的城市很快又要成为凶险的边疆危城,市民们将面临异国侵略者的直接入侵。大学校园失去了往日的静谧。大学生们呼声激越,而为人师表、正襟危坐的大学教授们再也无法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醉心于学问,他们都在为祖国朝不保夕的命运而揪心。
和他们的学生一样,高贵的教授是不可能被征集到军队里服兵役的。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革命”了许多年,却依旧一派中世纪的内容,政府连现代国家必备的征兵制度都忙得没有时间建立起来!既没有想过,也不可能上战场去直面这场危机,教授们舒缓内心紧张和愤怒的最好途径,就是用议论和文字来表达自己对这场民族危难的深沉思考。
在宁静的清华园北院七号,住着叶企孙和陈岱孙教授,他们家的客厅成了清华教授们非正式的俱乐部。哲学系的金岳霖、政治系的张奚若、钱瑞升,历史系的蒋廷黻,物理系的萨本栋和周培源等常常不定期的聚拢来,讨论公众焦心的战和问题。蒋廷黻江苏还常到城内,到胡适家或者欧美同学会聚会,见到北京大学的教授胡适、丁文江等,大家议论的是同样的话题:大难临头的中国如何自处!
地质学家丁文江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并没有常人的惊愕,在事变的四年半以前,他就预言过:“中国存亡安危的关键在于日本”。他并劝告自己的朋友胡适多观察、多研究日本。事变的爆发只是对丁文江预言不幸的证实。应该为苦难的祖国做些什么,可战争的威胁正在动摇着和平,纯粹的研究、学术和文艺因为缓不济急而显得有些奢侈。丁文江在内战频仍的时候就曾经感慨地说':“从前许劭说曹操可以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这班人恐怕只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罢了。”可“饭桶”们并不想沉沦,他们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行动方式。
蒋廷黻热衷于办一个周刊式的杂志,好让北平的教授们有个讨论时下危局的论坛。但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教授第一反应就是给他泼冷水。很少并不惧怕繁剧事务,只是他办过杂志,深知在没有充沛财力的情况下,创办一家杂志有着常人想不到大困苦于艰辛。但丁文江在经费方面提供了一个好主意,他指出:“办刊物很容易,但能继续维持下去是困难的,除非我们能够共同负责。否则,整个重担就会落到编辑一个人的肩上。”他提议朋友们仿照以前办《努力周报》的办法,每人每月捐助收入的5%,先积累三个月的捐款,经费总数不能够少于八百银元,然后出版,并请一位银行家帮助处理捐款、保管及财务上的事务。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最终确定了新刊物在经济上的完全独立,而不需要因金钱的关系受困于任何官方、团体或者个人赞助者的观念。
1932年5月22日,新的刊物诞生了。刊物的名称采用了胡适的建议,叫《独立评论》。它是社员制的,为了聚餐谈话方便 会员始终限制在十二三人。社员有胡适、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任鸿隽、陈衡哲翁文灏、吴景超、陈之迈、张奚若、何廉、周炳琳、周诒春等。编务工作由三个委员会的编辑委员会负责,社员有八九个人,胡适总负责,蒋廷黻、丁文江协助编务。1932年,第一期出版了,印了两千册。刊物颇有销路,后来捐款减少到2.5%。一年之内发行到8000册,二年以后发行达到1.5万册。社员的捐款完全停止了。这样规模的杂志,只聘用过一个职员,负责发行,月薪60元。
.知乎.2024-09-05
目录
概述
报刊内容
栏目方向
发行销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