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会塔
位于福建清流县温郊乡的楼塔
海会塔位于福建清流县温郊乡梧地村。温效乡梧地村距县城一百多华里,海拔1019米。这里山峦叠嶂,路隘林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常有虎豹潜藏,猿猴攀授,是盛产竹、木的地方。凡是肩客游人到此,都得翻山越岭。人们赶集,最近的地方是明溪胡坊,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是清流县较偏僻的村庄。
基本简介
梧地原名“苏洋”。在清代顺治,只有寥寥数家,与包地毗邻。不久之后,人口增加,遂开拓土地,扩建房舍,变成了一个崭新的吾地。“吾地”是“吾李氏开辟之地”之意,故称。后因盛产梧桐,再改名为“梧地”至今。
相关传说
相传,以前有个和尚住在苏洋(鲤鱼山)庙内,在锄地种菜时,挖得窖藏金银十余担。和尚自思出家为僧,斋戒念经,这许多钱财何处去用?又想到“财多招祸”,生命也有危险。翻来覆去,难以入寐。最后,他想到深交的好朋友李其羡,其以农为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人诚实,因此决定叫他去取。第二天清早,和尚到其羡家中,说明了真意。最后和尚说:“我年纪老,将来登仙之后,你要给我做个塔,别无他。”于是由老和尚领李其羡到庙内搬取金银。顷刻之间,李其羡成了富翁。
不久,这位老和尚在庙内逝世了。李其羡履行诺言,建成木制僧塔,将和尚尸体火化,用瓮装入塔。又捐献 祭田三十余亩,供祭祀之用。每年七月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还设坛建醮,普度孤魂,以慰幽灵。世代相传,直至解放前夕。
李其羡儿子昌贤,是名监生,袭父遗产。时值乾隆盛世,昌贤认为释迦塔易损,便将其改建为石塔,请来石工,上山打石,全用石条构筑。昌贤朝夕亲临现场督建当塔建到第四层,石工技师生病身故,第五层则另换匠工,用砖木草率盖成,,石塔历时八载,费金三千余元,于乾隆壬戍岁(1742年)始告竣工。改建后,塔高15米,六角五层。每层开六拱顶门。塔顶铺古砖,六角飞檐,雕石斗拱,造型古朴。正门上方横一石匾,阳刻“海会塔”正楷三个大字。塔的基层两旁有石阶十四级,直达塔后,进入塔中恰为第二层,塔内各层铺以木板,楼梯盘旋,可登顶层,现在顶层略有损毁。登塔眺望,梧地村落尽收眼底。
塔外两侧,建井两口,围石栏杆,今废,仅存干涸的井口。塔的右方建有一座木瓦结构的屋桥,名为“西湖桥”。画栋雕梁,古色古香。一涧清泉潺潺流出,逶迤通向芹口。前面是一片宽广平旷绿野、良田,四时风景,美不胜收。果树成林,房前屋后,郁郁葱葱。溪涧纵横,水清泉冽。走进西湖桥,便有阵阵凉风袭来。在盛夏的日子,尤其让人倍感舒畅。据村中老人说:“过去塔的左右山岗上,古木参天,盛暑炎夏,虽在田间劳动汗流浃背,一到西湖桥上,清风拂面,烦暑全消,真有羽化登仙之乐。只惜在十年动乱时期,将古树砍伐甚多,现在仅剩稀疏数株,与古塔相映成景。人们闲暇时就喜欢到桥上坐坐,聊聊往事。桥下偶尔也有人垂钓。水面偶尔浮游着几只鸭子,悠哉悠哉。
右前方李氏宗祠,古雅恢宏。塔的周围还有三个湖,湖光柳影想映成趣。这里聚集的湖水,来自远山深坑的二条小溪汇合而成,缓缓的流到水尾外的一片片梯田,浇灌着100多亩粮田,塔、湖、桥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岁月,人们不敢轻易在这里动土,风水宝地风貌至今犹存。
清代翰林史官粤西陈齐绅,在石塔建成后,曾到梧地旅游,在欣赏石塔之余,作诗一首,以纪盛况,抄录如下:
由来誉望重龙门,绍辑箕裘倍可尊。
千丈黄金铺法地,五层宝塔痊幽魂。
峰无顶月常照,福海有波日始。
百尺危楼闲品第,德金聚处是吾村。
参考资料
第三节 名胜古迹.www.fjqlw.com.2024-01-21
目录
概述
基本简介
相关传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