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茂之,1947年12月出生于今
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孙苏庄村,作家,笔名东方鹤,中国共产党员,大专学历。代表作有传记《张爱萍传》(上、下)、报告文学《铁手余小传》《寄往密西西比河的信》及散文《金翅银鳞》等。
1962年,贺茂之考入
枣庄市第三中学,1968年,贺茂之入伍,从部队基层做起。1972年,他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的独幕话剧《水桶问题》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1986年,他调北京工作;1991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次年,他调到张爱萍办公室工作,成为将军的秘书。2000年
元旦,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以笔名“东方鹤”出版。2001年5月,贺茂之被任命为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2006年3月退休后,贺茂之创办了“走进崇高研究院”,以“传承创新崇高文化,锻铸彰显崇高形象”为宗旨,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贺茂之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2000年被评为军委办公厅优秀共产党员。其作品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上下)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报告文学《铁手余小传》《寄往密西西比河的信》及散文《金翅银鳞》,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优秀文学作品奖等。
贺茂之,1947年12月出生于今
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孙苏庄村,笔名东方鹤。1962年,贺茂之考入
枣庄市第三中学,但因家乡洪灾,家庭困难,被迫辍学。随后经历了流浪打工、乞讨的艰难生活。后来回到家乡务农,期间担任过
地方武装排长、大队团支部书记等职务,还多次出席区、市学“毛著”积极分子、先进民兵、青年科技能手代表大会,后被挑选到台儿庄区文化馆搞文艺创作。1967年底,贺茂之被征兵部队首长看中,作为文艺创作特殊人才被带到部队。在部队中,他在团宣传队、师宣传队、军宣传队积极参与
曲艺、戏剧、诗朗诵等创作和表演。
1972年春,他创作的独幕话剧《水桶问题》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并于当年7月发表在《
解放军文艺》上。此后,他的诗歌、散文、曲艺乃至中篇小说等作品不断涌现,随之他也由营、团、师机关走向军区、总部机关重要岗位,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学院副院长(副军级),还成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86年调北京工作后,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仍坚持业余写作。在此之前,他已创作了9部戏曲、话剧、剧本和60多个
曲艺作品。之后又出版了报告文学散文集《武将文官》、诗集《我站在岁末年首》、报告文学集《纯金的金婚》、《霜叶未落时》和人物传记《华夏一枝梅》等作品,还主编或参与编辑了《为了和平》《儒将史诗》《张爱萍墨迹》《张爱萍军事文选》《
杨得志回忆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史》等重要文献和书籍。
1988年金秋的一天,贺茂之拜访了前国防部部长、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将军。被其人格魅力所打动,随后发表了两篇关于张爱萍将军的文章,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1992年,他调到张爱萍办公室工作,成为将军的秘书,这为他创作《张爱萍传》提供了便利条件。1997年,总政治部发出了组织撰写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通知。贺茂之把《张爱萍传》的撰写提上日程,于1999年1月来到
北戴河区潜心写作。经过多年的采访、搜集资料和辛勤撰写,贺茂之完成了长达百万字的《张爱萍传》。全书的最后一次修改定稿,竟是贺茂之在病床上完成的。2000年
元旦,贺茂之穷数年心智创作的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以笔名“东方鹤”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热烈反响,先后荣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和解放军文艺奖。2001年5月,贺茂之被任命为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副院长,2003年7月张爱萍驾鹤西行,贺茂之在送走张爱萍后,又为其编撰出版了一部《缅怀张爱萍》文丛。
2006年3月,贺茂之从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正式退休之后,就组建了“百家崇高工作室”(即“走进崇高研究院”的前身),计划遴选百名当代大师、将军和英杰人物作为研究与宣扬的对象,把崇高精神广泛地传播出去。于是贺茂之建立了这样的机构,来研究和宣扬崇高人物的崇高精神。
长篇传记《张爱萍传》(上下)获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解放军文艺奖;报告文学《铁手余小传》《寄往密西西比河的信》及散文《金翅银鳞》,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优秀文学作品奖;报告文学《奇迹在这里崛起》、《蔡大刀勇辟新路》分别获全国开拓老龄事业征文一、
二等奖;《张爱萍与台儿庄大战》获中国青年报优质奖;《张爱萍香港访故地》获解放军报优质奖;特写《宝刀金辉》获《
人民日报》“当代共产党员”江铜杯文艺特写征文二等奖,评论《真诚是诗的灵魂》获解放军报“强人杯”书评征文奖,特写《在将军家作客》获全国“忘年交”征文二等奖,散文《金婚庆典》获“国际家庭年”征文二等奖,2007年为纪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0周年由中国报协和《解放军报》举办的征文中,作品《宗旨颂》荣获
一等奖。
身为“掌门人”的贺茂之挚爱崇高文化,视“院”为家,将推广走进崇高理念当成一种信仰、一个理想和一项事业来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乐此不疲,浑身迸射着无穷无尽的激情与力量。(
枣庄市作协副主席评)
但他还是这样一个人: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内心藏不下一点虚伪,他崇尚真实,爱憎分明,宁折不弯,毫不妥协,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嫉恶如仇,愤而当面慷慨抨击;对自己不屑和厌恶的人,他坦言连电话都不愿接,更不要说当面修好交往了,军人的决然与截然在这儿得到了体现。(中华读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