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灭杀威和灭除威两种异构体。原药为淡黄色至棕红色油状液体,密度约1. 088g/mL,微臭,当温度低于lOoC时有结晶析出。不溶于水,微溶于
石油醚、汽油,易溶于
甲醇、
乙醇、
丙酮、苯和
甲苯等有机
溶剂,遇碱易分解。
是无色透明至浅褐色粘稠液体,
熔点25℃,
沸点275℃,密度1.129(20℃),蒸气压19.2mPa(25℃),水中
溶解度1.1g/l(25℃),可与丙、
乙腈、
三氯甲烷、
环己酮、
二氯甲烷、甲醇、甲苯等相混。常温下贮存至少2年,50℃可保存3个月。
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的定义,农药(Pesticides)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
欧洲尘螨、
线虫、
病原菌、
禾本科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
化学药品,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如
美国,早期将农药称之为"经济毒剂"(
特丁通),
欧洲则称之为"农业化学品"(agrochemicals),还有的书刊将农药定义为"除化肥以外的一切农用化学品"。80年代以前,农药的定义和范围偏重于强调对害物的"杀死",但80年代以来,农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们并不注重"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因此,将农药定义为"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1pesticides),"理想的环境化合物"(idealenvironmentalchemicals)、"生物调节剂"(bioregulators)。"抑虫剂"(insectistatics)。"抗虫剂"(anti一inectagents)、"环境和谐农药"(envi一ronmentacceptablepesticides或environrnentfriendlypesticides)等。尽管有不同的表达,但今后农药的内涵必然是"对窖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药工业经历了创建时期(1949~1960)、巩固发展时期(1960~1983)和调整品种结构,蓬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农药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国务院决定1983年3月起停止生产
六氯环己烷和
滴滴涕,1991年国家又决定停止生产
杀虫脒、
1,2-二溴-3-氯丙烷、
敌枯双等5种农药,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集中力量投(扩)产了数十个高效低残留品种,使农药产量迅速增加。到1998年,全国已能生产农药200种(有效成分),农药总产量近40万吨(以折100%有效成分计),全国农药生产能力达到75.7万吨。
我国农药产量已能满足农业需要,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是品种仍不足,以1998年农药产量计算,其中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0%,除草剂占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占2%,因此,我国农药品种结构和各类农药之间比例调整的任务还很繁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个调整任务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完成。农药工业的发展,农药产量的增加,农药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门统计,1996年使用
化学农药防治40多亿亩次,化学除草面积达6.2亿亩次。每使用1元农药,农业可获益8~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