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
研究生物化学成分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及生物流变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人和动物体内血液流动和细胞变形,以及血液与血管、心脏之间相互作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它是近二十年来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的边缘学科。血液流动性的改变对疾病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受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的体积分数)和红细胞的机械特性所影响。由于红细胞具有独特的机械行为,血液表现为一种非牛顿流体,其粘度随着剪力率的变化而变化,在高剪切率下,如运动时,血液粘性降低,流量增加;而在低剪切率下,血液流量减少,粘度增加。
发展历史
1930年,Binhan首先提出流变的概念,即在应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产生流动与变形。至1948年Copley提出生物流变的概念,即血液和淋巴液等体液玻璃体,血管、肌肉、晶体软组织,甚至骨骼的细胞质等均可发生流变。到1951年,提出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与形变规律的流变叫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这是生物、数学、化学及物理等学科交叉发展的边缘科学,目前研究全血在各切变率下的表现粘度称为宏观流变学,而研究血液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性,如红细胞的变形、聚集、表面电荷等,称为血细胞流变学(cellular hemorheology)。近年来,发展到从分子水平研究血液成分的流变特性,如红细胞膜中BOBBIN蛋白、膜磷脂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血浆分子成分对血浆粘度的影响等,这些属于分子血液流变学(molecullar hemorheology)。
研究应用
《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范围极为广泛。如血管的流变性、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等等。至于专门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血液的有形成分、血管和心脏的粘弹性在各种疾病时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血液流变学,又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或医学血液流变学。通过研究血液的流变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在疾病状态下的行为,从而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研究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