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巧(公元542-610年),字顾言,原籍河东,因
五胡乱华移居
襄阳市。他生活在
萧衍大同八年至
隋炀帝大业六年期间,享年69岁。柳巧自幼聪明伶俐,擅长写作,热爱阅读,博览群书近万卷。他的职业生涯始于
南梁,担任著作佐郎。后来,
萧詧占据
荆州市时,任命他为侍中兼国子
祭酒,后升任吏部尚书。
后梁灭亡后,柳巧成为晋王杨广的谘议
参军。杨广喜好文学,招募了包括柳巧在内的众多学者作为学士。
仁寿初年,柳巧被任命为
东宫学士。杨广登基后,授予他
秘书监职位,并封为汉南县公。柳巧去世后,被追赠谥号为康。他还著有《文集》十卷,《晋王北伐记》十五卷,这些作品均流传于世。
柳巧出生于
萧衍大同八年(542年),逝世于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他在年轻时期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不仅精通文字创作,还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的职业生涯起步于
南梁,最初担任的是著作佐郎。随着
萧詧占领
荆州市,柳巧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侍中、国子
祭酒以及吏部尚书。梁国覆灭后,他转投晋王杨广门下,担任谘议
参军。杨广对于文化和学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因此他召集了许多学者组成学士团队,其中柳巧的地位尤为突出。到了仁寿初年,柳巧成为了
东宫学士。当
隋炀帝继位为皇帝后,柳巧被提升为
秘书监,并获得了汉南县公的爵位。在他的一生中,柳巧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文化领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文集》十卷和《晋王北伐记》十五卷,这些作品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柳巧的文学成就同样不容小觑。他的《文集》共收录了他的文章十卷,这一数字在不同的史料中有不同记载,如《隋书志》则记录为五卷。此外,他还编写了《晋王北伐记》,详细记录了晋王杨广北伐的历史事件,这部作品共有十五卷。这两部作品都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