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03年创立的公立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是山东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
学院是山东师范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学校建校之初就成立了数理化系,同时物理专业开始招生;1952年单独成立物理系,同年院系调整时齐鲁大学物理系并入;2003年12月,物理系与原半导体所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本科专业4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有本科在校生1853人、研究生392人;有专任教师119人。
历史沿革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人员与山东省行政干校调出的部分人员,在济南城南营盘街原济南蚕桑学校旧址上筹建山东师范大学。建校初期,全校有6个系。其中数理化为一系,物理专业当年招收两年制本科生16人。
1951年7月,学校在调聘新教师的同时,把原有的6个系发展为8个系。数物理化学系分为数学系和理化系,物理专业招两年制本科生14人,三年制本科生6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齐鲁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的师生、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调入学校,院系调整后的山东师范学院有原来的8个系发展为10个系,物理系独立成立。
1955年暑期,按照学校统一按排,物理系由经五纬七路迁到千佛山下新校区,实现了学校集中办学,当年招收本科生45人,专科生29人,师资短训班46人,在校生达到291人。
1960年3月,物理系增加无线电电子学专业。
1965年冬,全体应届毕业生和部分教师到历城区参加“四清”工作队等;1959年至1965年,物理系每年招收夜大学历专科生(3年制)和本科生(5年制)。
1966年5月。学校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大批老教师、老干部经常遭受批斗,一些中青年教师和广大干部不断“接受再教育”。教学停顿,制度废弛,连续5年学校没招生,在校生也锐减。
1968年2月,物理系师生筹备并建立了山东师范大学半导体厂;同年5月,学校将接管的教育厅教学仪器厂改为山东师范学院电工无线电五·七公社,五·七公社的整个运行也主要由物理系领导和师生参与。
1970年,学校迁到聊城市办学,物理系及半导体厂留在济南市原山东师范学院校址办学。
1971年1月,学校将电工无线电五·七公社又调给了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设备和系里有关领导、教师(郑明训书记、任继才等老师)随五·七公社调出。
1971年3月,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文科学制两年半,理科学制三年,物理系招收新生132名;同年12月,半导体厂独立。
1974年,省委同意山东师范大学总校址设在济南,筹办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11月,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正式成立。
1975年,物理系有18名教职工和部分仪器设备到聊城分院。同时,利用假期,物理系组织了20余名师生到高唐县的各个镇开办了农机农电培训班。
1977年,学校恢复学制四年的本科招生,物理系招收本科新生81名。
1980年开始,招收夜大学历生,平均每年100名学生。
1981年开始,物理系恢复招收函授生,每年招收150名~180名。
1985年,物理系新增设了电化教育专业。该专业自1987年起,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90年,物理系“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和“教育技术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1年,学院新实验大楼的落成;同年11月,经省教委评审,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为“八五”省级重点学科
1993年,物理系先后调出21名教职工,成立了电化教育系;同时,调出8名教职工,独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所,该所成为独立的科研单位;同年,物理系新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同年,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授权点转到了新成立的电教系。
1995年以后,增大了研究生课程班的招生。
1996年,“现代光学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12月,物理系先后申请到“现代光学”、“课程与教学论”2个硕士授权点,同时可招收“学科教学”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1998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000年,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增加了教育硕士授权点。
2003年,光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人事部批准学院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11月,学校决定将物理系和半导体科研究所合并成立“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004年,开设应用物理专业。
2005年,学院获得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点。
2006年12月,物理学学科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同年,现代光学实验室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同年,开设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7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同年,学院成人教育暂停招生。
2008年,物理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2个系、本科专业4个。
教学系:物理系、电子系
本科专业: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高级以上职称2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49人,博士生导师15人,58%的教师拥有高级职称,50%以上的教师拥有国外留学背景或国外访学经历。学院有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1人,20多人次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山东省级技术拔尖人才、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称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蔡阳健
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教学名师:王传奎
“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王敦友、陈刚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李登旺、郝作强、韩张华
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登旺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王传奎、满宝元李天平
山东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王敦友、陈刚
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获得者:王传奎、李登旺
山东省省属高校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段莉莉
(注:名单不全)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论方向)、教育、电子与通信工程、科学技术与教育
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原子与分子物理学
山东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
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物理学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1个、山东省“十三五”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1个、山东省精品课程13门、校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物理学
国家一流专业: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山东省“十三五”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山东省精品课程:中学物理教法、近代物理实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数字信号处理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校级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山东省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医学物理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光场调控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自2010年至今,学院共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4项,省部级项目137项。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自2010年至今,学院教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等中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被SCI(EI)收录论文1000余篇,获国家发明授权专利100多项。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自2010年至今,学院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对外交流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中科院物理学所、上海光机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迈阿密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中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与协作关系。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
学院院徽由形似“W”的学院标识、学院院名和英文名称构成。
社团文化
学生活动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沙龙活动、迎新晚会等活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师资力量
学科建设
教学建设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对外交流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社团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