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斯塔野鲮
硬骨鱼纲幅鳍亚纲的鱼
露斯塔野鲮体长而侧扁。吻皮覆盖着上唇的基部,有深沟与上唇分开。眼小,上侧位。舌状下颌十分明显,边缘为发达的边锋。上唇不包着上颌,有沟相隔;下唇与下颌分离,独立的下唇片外翻;上、下唇均有许多颗粒状乳突着生于表面上;两侧的唇后沟短,前端有横的颏沟通过下唇的背面而贯通·下颌须1对,细而短,着生于口角处。鳃孔大。鳃盖膜在前鳃盖后缘下方与峡部相连。
形态特征
背鳍4-12;臀鳍3-5;胸鳍Ⅰ-15;腹鳍Ⅰ—8;侧线鳞41(6,5/6V);背鳍前鳞14~15;围尾柄鳞20;鳃耙64~66;下咽齿3行:2,4,5,~5,4,2。
体长为体高的 3.2~4.1(平均 3.42)倍,为头长的 3.6~4.9(平均 4.01)倍,为尾柄长的 7.2~ 9.7(平均 8.43)倍。头长为吻长的 2.8~ 3.5(平均 3.15)倍,为眼径的5.1~6.0(平均5.65)倍,为眼间隔的1.7~1.9(平均1.7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0(平均0.9)倍。
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略小,腹鳍有明显的腋鳞。侧线前部稍弯,后部贯穿尾柄中央。
背鳍后缘微内凹;无硬刺;起点距吻端显著小于距尾鳍基。臀鳍后缘也内凹,向后几乎伸达尾鳍基。胸鳍约与背鳍最后不分枝鳍条等长,向后不伸达腹鳍。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三分枝鳍条相对,向后不伸达臀鳍。尾鳍分叉,最长鳍条长约为最短鳍条的2.5倍。肛门在臀鳍前,相距1枚鳞片。
体青绿色;体背色较深,有蓝色金属光泽;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有半月形的暗红斑。各鳍粉红色。
生态分布
泰国引进,广东省许多地区都有养殖。
繁殖特性
性成熟年龄为2~3冬龄。以3龄以上的亲鱼性腹发育最好,若催产可获得较高的产卵率和受精卵以及孵化率、成活率。性成熟体重一般在0.5千克以上,成熟最小型为0.3千克。怀卵量较大,每千克重的亲鱼可怀卵20万粒。卵子为半浮性,卵径很小,0.95~1.10毫米,受精后吸水膨胀可达4.9毫米。成熟的雌鱼腹部似草鱼前腹部突出明显,卵巢轮廓明显,肛门红胀而外突。雄鱼胸鳍与土鲮相同,有珠星,用手抚摸有粗糙感。此鱼对产卵场条件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产卵水温以24~32℃为适宜。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放鱼苗做到浅水下池,池水深度控制在30厘米~40厘米。随着鱼苗的长大逐步加深池水。每亩投入水花60万尾~80万尾。在天晴和气温正常情况下,只需10天~12天培育,鱼苗可长至1.8厘米~2厘米。此时要分池,每亩放养30万尾。再经10天~12天培育,鱼苗长至3厘米以上时即可放入成鱼池饲养。前期以投喂豆浆为主,后期投喂配合饲料,施用腐熟粪肥,使池水有一定肥度。
成鱼饲养
1.池塘选择水质较肥、1亩以上、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作饲养池。池塘四周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池塘坡面可种植苏丹草等。
2.鱼种放养为防鱼病发生,可先将鱼种放在3%~4%的食盐水中浸4分钟,再放入池塘。单养,在4月底至5月初,每亩放养当年培育的3厘米以上野鲮鱼种6000尾~8000尾,另搭配100克以上的鲢鱼80尾、鱼40尾、鲫鱼50尾,每亩水面可产野鲮600公斤以上。混养,以鲢鳙鱼为主的肥水塘,在2月底之前每亩投放100克~250克的鲢鳙鱼400尾~450尾、草鱼30尾~40尾。4月底5月初,套养当年培育的野鲮鱼种1500尾~2000尾。
3.饲料投喂野鲮是偏植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小麦、玉米、枯饼等均是它的优质饲料。初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应为30%~33%。每天投饲量为鱼种总重量的5%~8%,经2个月饲养,个体规格可达50克左右。此时,饲料中蛋白质控制在25%~30%,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4%。从鱼体重达200克开始,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3%,但饲料中蛋白质要达到35%以上。野鲮属在水温20℃~30℃时生长最快,应加大投饲量。每天投饲2次,时间分别在上午8时~9时和下午3时~4时,下午投饲量占全天总量的70%。
4.日常管理鱼种下池后,要保持池水呈茶绿色,透明度25厘米左右,一般每周施肥1次,每次亩施人畜粪肥200公斤。在天气晴朗、水体透明度大于30厘米、鱼活动正常时可适当增加施肥量。一般每7天换水1次,每次换去池水的20%~30%。野鲮抗寒力差,饲养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情况,注意冬季及时起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态分布
繁殖特性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成鱼饲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