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棉花糖》是由
毕飞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通过讲述“我”与同学红豆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红豆令人惋惜的悲剧人生。红豆的精神世界与肉体同样沉重,他将
二胡作为情感寄托,最终以生命的终结结束了痛苦的一生。
《雨天的棉花糖》描绘了红豆这一天生内向且易害羞的男性角色的命运轨迹。在战场上,红豆不幸被敌方炮弹气流击晕并被俘,随后被误认为已牺牲并被授予“烈士”称号。然而,红豆奇迹般地生还并回归家乡,但这导致了他的身份重新定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情感困境。在自我认知和他人眼中被视为“耻辱”的情况下,红豆的生活空间不断萎缩,最终导致精神崩溃,以死亡告终。
《雨天的棉花糖》的创作始于1992年春季,
毕飞宇在临近暑假时发现难以写出预期的结局。他期望呈现出一种情感状态:欲哭无泪。在一次火车旅行中,毕飞宇再次审阅未完成的手稿,并做出大胆决定,将小说的人称从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尽管起初并未意识到此举的难度,毕飞宇后来认识到,改变人称的挑战堪比第二次婚姻。尽管如此,年轻的毕飞宇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那个夏天,他沉浸在创作中,几乎忽略了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塑造名为“红豆”的角色,一位从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归来的军人,一个失败的战士。
红豆的悲剧命运源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小,他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老师们喜爱这位爱脸红、爱扭捏的“假丫头”。红豆渴望成为一位安静的女子,但他却被父亲强加的英雄主义情结所迫,加入了军队并在
越南战争中扮演了角色。尽管红豆并非心理异常,但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他的存在方式遭到了质疑。在传统文化中,男女各有相应的行为准则,红豆的行为模式与这些规范不符。他的个性特征与传统文化观念间的冲突,使得他在主流价值观中成为了边缘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豆的悲剧命运愈发深刻,这不仅是由于他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偏差,更是由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桎梏所致。红豆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权应得到尊重,但由于周围人的歧视,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隘。在这种环境下,红豆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红豆的父亲的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而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包括整个社会。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公众文化心理,即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并遵守的一套价值判断体系。在小说中,“我”邀请了童年伙伴为红豆接风,但他们却刻意回避提及红豆的名字。红豆的女友曹美琴甚至认为被外国人抓住就意味着无能。这是因为公众的看法反映了
中原地区传统观念中对“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要求。红豆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回国,但却被认为是一种罪过。他在社会上的生存空间被彻底封闭,因此他拒绝了“我”为他安排的工作,并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这是一种在传统文化巨大压力下无法承受的结果,红豆转向了认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规范心理。
《雨天的棉花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家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议论性的语句和语段。例如,“爱脸红、爱歌唱、爱拉
二胡的
红豆,最终扛起了武器。这真是不可思议,只能说命中注定。”“红豆就是这样的人,每爱一次就会遭遇一场灾难。”这些议论贴近情节发展,既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也为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强了阅读体验。此外,小说中的叙事时间在双重叙事结构和三层叙事中被分割成了多个长短不一的片段。在主要叙事中,作者从红豆的死亡开始,再到他的出生,最后又回到了死亡,时间语态是从现在时到过去时再到现在时,形成了倒置的时间顺序。在次要叙事中,从“我”认识红豆到结婚生子,时间语态始终是现在时。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叙事中还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叙事,分别是红豆战斗经历的插入和对他父亲英雄人生的回忆,这两个层次的叙事均采用过去时态,从而使得主要叙事的时间被次要叙事及其包含的两个层次的叙事所中断,形成了一个回顾性、立体交错的网络时间。同时,在《雨天的棉花糖》中,时间的塑造还采用了淡化和模糊的方式。例如,“七月三日,那个酷热难耐的下午,红豆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红豆去世时二十八岁,他死在了男人生命中的第二十八个年头。”“红豆熟悉的大米胃肠道还没有适应馒头和
面条,就在一个下雨的深夜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这些叙述中的“七月三日”、“二十八岁的年纪”、“一个下雨的夜晚”等时间表述,使人无法确定故事发生的精确时间,它们只是被简单地提到,给人一种故事发生在不久之前的特定时代的感觉。这些缺乏具体时间指向的泛时间术语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面纱,吸引人们去想象和思考那些存在于漫长遥远时间维度中的人性和人情,将文本内容的挖掘延伸到更深的领域。
《雨天的棉花糖》是一部独特而成熟的作品,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紧张关系在小说中有震撼人心的表现。(
王彬彬评)
毕飞宇,1964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童年与少年在乡村度过,1979年返城。1983年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先诗歌,后小说。出版有长篇小说《
上海往事》《
那个夏季那个秋天》《平原》等;小说集《祖宗》《慌乱的指头》《睁大眼睛睡觉》《青衣》等多部作品。曾获得“
鲁迅文学奖”“
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等奖项。《青衣》并一度入围2008年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