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夹是赤峰特有的传统美食,是一种在酥油烧饼中间裹着熏猪肉,形似肉夹馍的地方小吃,到今天已经有百年历史,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1917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到赤峰城做生意,以卖烧饼为生。后来受到老家“
驴肉火烧”的启发,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 “夹肉烧饼”,取名为“对夹”。
做对夹的烧饼用的是实面加粗粮,对肠胃有益处。赤峰对夹是赤峰美食名片,也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2018年赤峰对夹制作技艺列入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来
1917年民国初年,河北人苏文玉、苏德标父子迫于生活,到热河地区的赤峰城做买卖,当时赤峰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烧饼叫“
哈达火烧”,苏家便以卖烧饼为生。由于卖烧饼的多,所以苏家的烧饼并不是很好卖,后来苏家父子受到老家“
驴肉火烧”的启发,将哈达火烧、驴肉火烧和苏德标早年在北京裕盛楼肉铺当学徒时偷学的宫廷御膳
熏肉技术整合在一起,用面做皮,中间裹着熏猪肉,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工艺和风味的 “夹肉烧饼”,取名为“对夹”,在当时以热卖哈达火烧的赤峰街创出了名声,并迅速流行起来,自此,“对夹”这种代表赤峰的特色小吃便诞生了。
制作方法
首先是将面粉与水、油结合揉成相对松软的面团,搁置一段时间后待面醒好,将之擀至大约6毫米薄饼状,在上面抹上一层酥油,再将面饼卷起,用手揪出一个个小的面团,或者用刀切成一个个形状相似的面团,揉成小圆饼状,放入电饼铛中,待将熟时,在面饼两面都刷上一层油,大概三四分钟,面饼即熟。接下来便是熏香肉的准备,熏香肉要提前用十余种香料配合煮好,在进行熏制后,将其切成形状大体相同的薄片状。面饼熟后,用刀从侧面划开,将切制好的薄薄的熏香肉片加入其中,由此对夹完成制作。
风味特色
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
熏肉的味道。
对夹用的烧饼源于“杈子烧饼”,与普通芝麻烤饼的区别是除了在和面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外,还在于从吊炉取出烤饼之后,再用
酥油拌着糜子面在外表涂抹一遍,摆到一种铁制杈子上,回炉以微火重烤一遍,这样做成的烧饼,外酥内软,别有风味。
对夹内的熏肉也十分讲究,“对夹”中所夹的肉类最好是肥瘦相间的熏肉,就是把肉煮熟后晾干,用
糖色熏过。
煮肉时要用精选的十几种配料调味,香而不腻。
正宗的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长。赤峰对夹因而被称之为“中国的夹肉汉堡”。
饮食习俗
对夹”这种
油酥饼+
熏肉的神奇小吃,是赤峰人日常钟爱的美食,隔三差五就得来一顿,尤其是冬天在赤峰寒冷的早晨,坐在胡同温暖的对夹店里,要上三两个赤峰对夹,一碗
鸡蛋汤或者
馄饨,一份地道的
腌咸菜。咬一口对夹酥脆咸香,喝一口汤香气悠长。
对夹是当之无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
饮食文化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对夹形成了独有的小吃文化。据《昭乌达风情》一书记载,去复生隆买对夹,店面清洁整齐,店内伙计笑脸相迎,必先向顾客问明“要肥瘦相间的,还是要精肉的?”然后按顾客要求,切
熏肉过秤,再把熏肉切成薄片,装进烧饼的半开夹层,一个对夹便现场制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内吃,则搭配
馄饨和以香菜、虾皮为辅料的
紫菜汤;如果是拿走,则用红绿夹板纸包好,捆以
纸绳,方便顾客携带。另外,复生隆卖的对夹,无论冬夏,对夹皮永远卖热的,从不卖凉的。到后来赤峰专卖对夹的商铺数不胜数,但这种“热对顾客”的服务方法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下来。
营养价值
做对夹的烧饼用的是实面,还加了
杂粮食品,更营养,对肠胃很有益处。
经济意义
赤峰市每年会组织包括赤峰对夹在内的非遗项目到社区、学校、军营、景区等地进行展示。赤峰对夹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名片食品,已经被开发成赤峰市伴手礼,在促进当地文旅消费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获得奖项
代表老字号
复生隆是苏家始创的第一家以专卖对夹的商铺开业,位于头道街,后来迁到二道街华兴饭店东隔壁。复生隆开业初期集资两百
银元、雇工四人,后来资产发展到一千多银元,雇工十余人,成为当时赤峰城饮食行业一家较大的店铺。从1928年(民国十七年)到1937年(伪满
伊曼努尔·康德四年)的七八年间,复生隆一直保持了兴盛发展的势头。
东北地区沦陷后,复生隆和其他店铺一样,难以承受日本人的横征暴敛,于1942年被迫关门。
日本投降后,复生隆又恢复了营业。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复生隆形成了其特有的小吃文化。据《昭乌达风情》书中记载,去复生隆买对夹时,其店面清洁整齐,店内伙计会向顾客问明“要肥瘦相间的,还是要精肉的”,然后按顾客要求,切
熏肉过秤,再把熏肉切成薄片,装进烧饼的半开夹层,一个对夹便制作完成。如果是在店内吃,店内会提供
馄饨、香菜、和以虾皮为辅料的
紫菜汤;如果是拿走,则用红绿夹板纸包好,用
纸绳捆好,方便顾客携带。
除复生隆外,赤峰的福兴楼酒店、城南对夹铺、满赫对夹铺均是做对夹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