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从彦
宋朝经学家、诗人
罗从彦(1072年-1135年),宋朝经学家、诗人,南平市沙县人,字仲素,谥罗文质,称黄庭坚
元丰七年(1084年),罗从彦拜吴仪门下潜心向学,深受吴仪器重。崇宁二年(1103年)移居沙县区讲学,后赴洛阳市程颐求学。政和二年(1112年)拜杨时为师。次年在剑浦县罗源里设南斋书院讲学。建炎二年(1128年),赴连城县冠豸山讲学。绍兴二年(1132年)以特奏名获进士称号,授博罗县主簿。绍兴五年(1135年)自广东省归延时,因病卒于汀州武平县学,终年64岁。
罗从彦为“闽学四贤”之一,为杨时的弟子,是“道南学派”的重要传承者,在二程洛学向朱熹闽学演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弟子朱松李侗南宋著名学者。从彦著述有《伊川先生语录》《遵尧录》《诗解》等,后人辑有《豫章文集》行世。南平市延平区境内建有罗从彦墓、罗从彦特祠以纪念罗从彦。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熙宁五年(1072年),罗从彦生于宋南剑州剑浦县上团里,先祖原居江西南昌,为罗神继之子,好学有盛名,母尤氏通文字善诗画。罗从彦自幼颖悟,笃志求道,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能诗。
求学经历
元丰七年(1084),年仅13岁的罗从彦开始拜投沙县城东藏春峡审律先生吴仪门下,潜心向学,深受吴仪器重。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罗从彦中举。
崇宁二年(1103年)罗从彦移居沙县区讲学,9年后在吴仪的举荐下,专门拜求了回乡守制的理学大师杨时,并在杨时的引导下拜见了“洛学”代表者程颐程颐,后变卖田产赴洛阳市程颐求学。政和二年(1112年),杨时赴浙江萧山任知县, 罗从彦前往受学。
从仕讲学
政和三年(1113年),罗从彦在家乡剑浦县罗源里设南斋书院讲学,朱松来拜师从学,为朱松作《韦斋记》。政和六年(1116年),李侗慕名前来受学。靖康元年(126年),罗从彦写成《圣宋遵尧录》八卷。建炎二年(1128年),应长汀古城知府的邀请,赴连城县冠豸山讲学,当地乡民特修建了一座“爷止亭”以示对罗从彦的敬仰之情。
绍兴二年(1132年),罗从彦以特奏名获进士称号,授博罗县主簿。八月州学成立,于罗浮山中筑室讲学,绝意仕进,以体念天地万物之理。绍兴五年(1135年)自广东省归延时,因病卒于汀州武平县学,终年64岁。绍定四年(1231年),赵昀赐谥罗从彦“文质”。虽然一百多年后得了“文质”的谥号,然而死时却因儿子敦叙早殁,连灵柩都运不回来,若干年后才由他的学生李侗运回,后其归葬于黄漈,李侗撰写墓志铭。
主要作品
罗从彦一生著述颇丰,有《伊川先生语录》《遵尧录》《诗解》《春秋毛诗悟解》《春秋指归》《语孟师说》《中庸说》《台衡录》《议论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后人辑有《豫章文集》行世。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豫章文集》之“卷十三”收录了罗从彦的26首诗歌。罗从彦的诗歌分为景物诗、送别诗和感怀诗三类。景物诗以风景物象为主要内容,如《颜乐斋》《邀月台》《自述》等。这些景物诗体现罗从彦愿与清风、赤松为伴,以檐月松风的自然为归宿,进而在山水之乐中浑然忘我。罗从彦的送别诗有《送延年行》《再用韵送延年》《和张公叙别》等,罗从彦的送别诗不是单纯地为应酬而作,尤其是与弟子有关的送别诗,传达着真实体验,寄寓着思想主张。罗从彦的感怀诗有《观书有感》《自警》《示书生》等,这些感怀诗多自觉地表达理学思想。
思想成就
罗从彦为“闽学四贤”之一,在闽学或程朱理学中有重要地位。罗从彦提出“仁体义用”说,对道德与法的关系有深入考察,阐述了理之必然与世之常行的相关性。同时罗从彦从儒家忧患意识出发,主张通过提升内圣道德修治,以达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目的,实践内圣心性之学与外王经世之学的不二。主张遵守“祖宗法度”以安定政局,确立儒家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正统地位。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对“天子”“朝廷”“士人”等阶层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强调朝廷的用人之道,用人不可过分挑剔。他指出:“赵恒尝谓宰相曰:‘朕于庶官中求其才干者尚多有之,若以行則罕见其人矣。’夫徳行之门必有忠孝,未有徳不足而忠孝能全者也。真宗尝谓宰相曰:‘臣僚中有被谤言达朕听者,咨之于众,似得其实。’然为臣为子鮮有无过之人,但能改过知非即为善也,况朝廷不以一废人终身之用乎。”在为君之道方面。罗从彦认为君道在于心正,他说:“人君者天下之表,若自心正则天下正矣。自心邪曲何以正天下。”
罗从彦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和功利主义,主张“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废法度,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致治的关键在于“道”而不是“法”。认为道德教化关系到士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只有以道德化民成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德乐道的良好风尚。因此,“教化者,朝廷之先务”。重视扶植封建纲常,主张严君臣父子之辨,认为为君要明,为臣当忠,“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在道德修养论上,主张会通“周诚程敬”;但又忽视“格物致知”,专注于心性修养,而“以主静为宗”。罗从彦在理论上并无多大建树,但在二程洛学向朱熹闽学演变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罗从彦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还开启了沙县区和台湾罗氏制药宗亲的交流往来。近年来,罗从彦成为海峡两岸宗亲文化交流的“新秀”,一代大儒以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的学问,架起了海峡两岸宗亲文化乃至理学交流的新桥。罗从彦的思想把台湾罗氏宗亲,甚至赖罗傅宗亲紧密地团结起来。2012年10月15日,沙县举行罗从彦诞辰940周年公祭活动,来自台湾的16位赖罗傅宗亲代表欢聚沙县,与沙县的赖罗傅宗亲代表以及有关人士一起,共同纪念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罗从彦。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罗从彦为学严毅清苦,一生以明道为己任。在南平市讲学15年,与杨时李侗、朱熹并称“延平四贤”,是承“洛学”继“闽学”的重要人物。宋绍定四年(1231年),赵昀赐谥罗从彦“文质”。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朝廷特赐罗从彦从祀圣庙,称先儒罗子。
“龟山倡道东南,土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索,一人而已。”—朱熹
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黄宗羲
“道南源委者,取程叔本送龟山言吾道南矣之义。即名道南,凡所载诸儒皆自杨、游以下。”—朱衡
“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成继承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门,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一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欧阳佑
后世纪念
南平市延平区境内建有罗从彦墓、罗从彦特祠。沙县区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与上海书店编写、出版的《二十五史》之《宋史》部分,辑录了《罗从彦列传》。2013年4月,南平市罗从彦文化研究会成立。
罗从彦墓
罗从彦墓位于延平区水南街道横际村南400米的豫章山,坐南朝北偏西10度,墓体面宽16米,从路前至墓后深33米,为该墓红线保护区。
罗从彦特祠
罗从彦特祠位于延平区水南街道罗源村南山39号,该祠中轴为坐南朝北偏西10度,由门楼、御书阁、大堂、四周围墙组成,以宽16米,长33米的矩形平面为红线保护区。
参考资料
罗从彦.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01-28
..2024-02-02
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01-28
..2024-02-02
罗从彦:承前启后的闽学大儒.沙县区纪委监委.2024-02-24
罗从彦纪念馆 .悠然三明文旅公共服务平台.2024-02-03
..2024-02-02
罗从彦文化研究会成立.南平市人民政府.2024-01-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求学经历
从仕讲学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思想成就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罗从彦墓
罗从彦特祠
参考资料